在A股市場整體攀升走強的背景下,今年8月以來的可轉債發行預案明顯增多。
Wind數據顯示,以預案公告日為統計口徑,今年8月以來,已有32家上市公司公布或更新了可轉債發行預案,其中,8月份有20家公司,9月份有10家,10月份以來也有2家。值得一提的是,自8月以來,已有22家上市公司可轉債發行預案獲得股東大會通過,較今年上半年明顯增多。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8月以來發行預案密集落地,市場“僧多粥少”的供需矛盾有望緩解,但銀行轉債缺位、大盤品種稀缺等問題仍待破解。
發行預案激增
10月16日,滿坤科技披露了一份可轉債發行預案,公司擬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7.6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后的募集資金凈額擬用于投入泰國高端印制電路板生產基地項目以及智能化與數字化升級改造項目。
無獨有偶,華通線纜10月14日披露了一份可轉債發行預案,公司擬向不特定對象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擬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8億元(含本數),扣除發行費用后,募集資金凈額擬投資于油服連續管及智能管纜擴產項目、潛油泵電纜技改及潛油電泵產業化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項目。
證券時報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自今年8月以來,已有32家上市公司發布或更新了可轉債發行預案,根據發行計劃合計將發行377.36億元。其中,特變電工擬發行可轉債募資不超80億元,發行規模最大;青島銀行擬發行可轉債募資不超48億元,發行規模其次;圣泉集團、南芯科技、申能股份、華翔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計劃發行規模不低于10億元。
此前,可轉債發行主體以主板上市公司為主,近年來,可轉債發行主體已從主板為主擴展至科創板、創業板,科創板和創業板上市公司正逐漸成為可轉債發行的主要力量。數據顯示,在上述32家上市公司中,科創板和科創板公司有20家,占比62.50%。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隨著科技創新型企業的快速發展,其對靈活融資工具的需求不斷增加。可轉債作為一種兼具股性和債性的融資工具,能夠滿足這些企業的融資需求。
在上述32家上市公司中,已有22家上市公司可轉債發行預案獲得股東大會通過,特變電工等上市公司的發行預案迅速獲得了交易所受理。
從流程看,可轉債發行需經歷董事會預案、股東大會批準、交易所受理、上市委通過、同意注冊等環節。2025年監管審核節奏明顯加快,新券從預案到股東大會的平均周期明顯縮短。規模高達80億元的特變電工可轉債預案,從9月4日獲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到9月26日獲交易所受理,用時不到1個月。
結構性問題仍存
盡管發行端提速,市場整體供需格局有所改善,但由銀行轉債接連退出帶來的可轉債市場結構性問題仍然存在,即中小盤轉債供給增加,但大盤品種稀缺性加劇。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可轉債市場的存量規模為7337.32億元,截至10月16日的存量規模縮減至5931.54億元,不到一年時間縮水超1400億元。其中,AAA級可轉債縮水更為明顯,從2024年末的2912.69億元縮減至目前的2033.66億元,縮水近880億元。
不少機構預計隨著可轉債發行預案的增加,可轉債規模縮水問題或將緩解。方正證券今年9月下旬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按照今年的審核流程,同意注冊到發行所需時間約1個月,上市委通過到發行約2—3個月,今年四季度150億元的公募轉債發行是確定性比較強的。交易所受理到最終發行所需時間約8—9個月,若后續審核流程加快,新增供給或高于預測值。
不過,從目前的發行預案來看,銀行轉債的供給仍處于低迷狀態。2023年以來,已有長沙銀行、廈門銀行、瑞豐銀行、西安銀行、青島銀行公布可轉債發行預案,但不少銀行可轉債發行預案仍停留在交易所受理階段。
“銀行轉債是市場穩定器,其缺位導致大盤品種估值高位震蕩。”市場分析人士指出,以浦發轉債為例,該轉債到期后,金融機構持倉的資金需重新配置,可能推高剩余大盤轉債的溢價率。
展現較強韌性
近期,在A股市場接連震蕩調整的背景下,可轉債展現出較強的韌性。
對于近期可轉債市場表現,興證固收團隊認為,9月轉債規模壓縮接近300億元,供給下滑帶來資金再配置的需求。同時,市場對于權益依然有較高預期,風偏偏高的資金并未出現太大的資金流出,而低風偏資金流出,也獲得了不錯的風偏資金的對沖。
長江證券的一份研報指出,相較上一輪“關稅沖擊”,當前市場處于震蕩上行階段,成交活躍度更高,但估值水平更高,轉股溢價率更低、隱含波動率更高,使得債性保護略有減弱,但回調或為布局窗口。歷史經驗顯示,高價與小盤轉債受沖擊大但修復較快,行業間表現亦有差異。綜合來看,投資者情緒較為理性,疊加當前政策與流動性環境未現明顯轉變,若市場短期回調,或為中期布局窗口。
可轉債市場目前的價格中位數在130元附近,處于歷史高位水平。興證固收團隊認為,目前轉債市場僅有大行情階段,才能消化估值并帶來豐厚收益。興證固收團隊建議,結構上,適度增加防御品種比例,在近3個月的調整中,部分紅利品種已經具備較好的轉債屬性。此外,部分剩余期限較短的偏債品種,可能有較強的化債和轉股訴求,目前多數低價品種信用風險可控,而上行彈性,需要把握一些條款博弈的機會。
校對:呂久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