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出海進入成熟階段。
“不出海,就出局”正在成為眾多中國企業的真實寫照。在眾多目的地中,中東成為近幾年中國企業“出海”的熱土。普華永道(PwC)最新調查顯示,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是中國企業在中東的首選投資目的地,分別吸引了84%和79%的受訪企業。
“中東不是簡單的‘跟風淘金地’,而是中國在企業全球產業布局中,兼具節點價值與長期潛力的戰略必爭場?!北贝髤R豐商學院智庫中東研究所執行所長朱兆一近日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經歷了這幾年中企的加速布局,中東已不再是“遍地商機”的藍海,部分領域“紅海”已現,對中國企業來說,如何避免“瞎出海,也出局”?朱兆一認為,只有真正理解當地需求、融入當地生態,才能在中東長期立足。
朱兆一
中企出海進入成熟階段,中東成最有潛力的市場
證券時報記者:中國企業出海已歷經多年,從早期聚焦歐美、東南亞市場,到如今掀起中東熱,您如何看待這一趨勢背后的邏輯?
朱兆一:中國企業出海可清晰劃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資源型出?!?,時間為上世紀九十年代到2010年前后,核心是在全球找礦產、油井,將資源運回國內加工,滿足國內工業化需求;第二階段是“資產并購型出?!?,以萬達、阿里、騰訊為代表,收購歐美高科技公司或海外優質資產,但這種模式對國內產能全球化布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作用相對有限;現在我們正處于第三階段——“產能輸出與本土化運營型出?!保@一輪的核心驅動力是國內產能飽和與企業自身成熟:中國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已能適配全球多數市場需求,且政府引導減少,企業內驅力更強。
在這一階段,東南亞、中東、中亞是中國企業出海的三大主戰場。東南亞勝在市場規模,中東則勝在“高潛力”:海灣國家年輕人(12—60歲)占比全球最高,石油資源帶來的購買力也很強,且經濟正處于轉型期,他們缺失的基建、科技、制造業能力,恰好是中國企業的強項。比如沙特、阿聯酋等國,不僅當下購買力強,未來隨著產業轉型,需求還會持續增長。當然,現在中東確實有少量泡沫,但屬于市場熱度下的正常現象,整體仍具備長期價值。
證券時報記者:中東的四大核心國家——科威特、阿聯酋、沙特、卡塔爾,各自有怎樣的特點,適合什么樣的中國企業?
朱兆一:我更愿意將海灣六國中經濟體量最大的阿聯酋、沙特、科威特、卡塔爾稱為“海灣 G4”,它們占整個阿拉伯半島經濟總量的95%以上,但發展階段各不相同。比如科威特,是海灣國家中發展最早的,但也正因如此,基礎設施相對滯后,基建、建材、工程機械類企業去這里,會有更多空間;阿聯酋是7個酋長國的聯合體,但這7個酋長國又是相互獨立的,這是阿拉伯世界中公認的開放程度最高的地方,體現在政策開放度高——法制接軌英美法、曾長期零企業稅,2022年才開始征收9%的公司稅,科技、跨境電商、數字經濟類企業在這里更容易落地。沙特很多發展規劃對標阿聯酋,但競爭有時大于協同;卡塔爾因為曾與其他三國斷交,國際關系更復雜,企業若要布局,需格外注意當地政治環境。這里要特別提醒:不要覺得都是穆斯林國家就“一視同仁”,它們的政策、文化差異比我們想象的大,企業落地前必須做足國別調研。
從“搶大項目”到“本土化創業”,中企布局中東出現新變化
證券時報記者:疫情之后,去中東的中國企業越來越多,據您觀察,如今赴中東發展的企業和早期那一批相比,有哪些新變化?
朱兆一:2022年疫情剛開放時,去中東的多是大型國企或工程類企業,目標是搶沙特、阿聯酋的百億美元級大項目——比如基建、能源項目,當時會向中國企業開放10億美元的國際型項目。但慢慢大家發現,這類項目沒那么好拿,利潤率也不高,甚至有可能操作不當就虧損,而且現在能接大項目的基本集中在中交建、中鐵建等企業,中小企再擠進去意義不大。
真正的新變化是“本土化創業”的興起:過去是國內企業去中東設分公司,現在有一批創業者直接把“總部”建在迪拜,技術團隊留在國內,金融、商務、運營團隊扎根迪拜,甚至有企業在納斯達克上市。
證券時報記者:中國企業前赴后繼地赴中東發展,給當地的產業生態帶來什么變化?
朱兆一:以阿聯酋為例,中國企業進駐為當地生態帶來多方面積極變化:一是憑借勤勞特質推動當地生態多元化與國際化程度提升;二是主動輸出技術優勢,填補歐美不愿進行技術轉讓的空白;三是與阿聯酋本地團隊(以投資為主,不直接參與運營)、外來勞務團隊(承擔基礎工作)形成穩定高效的三方利益聯合體——中國團隊負責整體架構設計,三方協作下,不少企業運營良好。
此外,在阿聯酋,比如迪拜、阿布扎比這兩個地方的重要科技公司及基礎設施公司,正通過提升中國核心高管、中高層的雇傭占比吸納中國高精尖人才。這些具備國際化經驗且專業技術水平優于當地人才的中國從業者,對阿聯酋本土科技公司及大型跨國商務集團的成長,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市場“紅?!币熏F 中企扎根中東需具備三大特質
證券時報記者:哪些特質的中國企業能在中東真正扎根?
朱兆一:能留下來的企業,至少有三個共同點:一是有靠譜的本地合伙人,不一定是王室成員,更重要的是熟悉當地規則、能對接資源;二是團隊搭建合理,剛才說的“中國核心團隊+外勞運營+本地資本”模式,是經過驗證的有效架構;三是本土化做得徹底——核心成員不是“兩邊飛”,而是真正搬到中東居住,融入當地環境,同時前期市場調研做得足夠細,有些產品如果不做定制化就很難打開市場。
證券時報記者:您認為,對中國企業來說,如今布局阿聯酋市場,仍是早期階段的遍地商機,抑或是部分領域已經開始步入“紅?!??
朱兆一:相當多的領域是“紅海”。我一直建議企業不要盲目扎堆阿聯酋,阿曼、科威特及部分卡塔爾、沙特等周邊國家同樣存在較多機會;而迪拜近三年物業價格,比如房價、工廠場地,以及人員等成本上漲明顯,若完全依靠自有資金在迪拜從零開始經營公司,所需投入會比較大。
證券時報記者:和歐美、東南亞市場相比,中國企業認知中東市場的難度是不是更大?
朱兆一:確實更大。一是中東有很多“隱性規則”,比如你不確定潛在合作方是否真的能對接決策者,影響力有多大,所以搭建團隊就比其他地方復雜一些;二是產品定制化要求高,不像歐美、東南亞市場,很多產品能不經改良就直接“出海”。但要注意,認知難度高不代表“壁壘高”。現在迪拜已有35萬華人,阿布扎比華人也在增多,你進入中東后,最大的競爭對手可能不是本地企業,而是其他華人企業。所以,企業核心還是要靠產品力、運營效率。
校對:呂久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