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將于近期開標。前不久,國家醫保局明確,此次集采將遵循“穩臨床、保質量、防圍標、反內卷”原則。其中,優化價差控制“錨點”的選擇、不簡單選用最低報價等新規則,直指仿制藥領域的內卷問題。
作為醫療保障領域改革中的重要一環,過去7年,國家組織藥品集采已開展10批,累計成功采購435種藥品。集采通過壓縮中間環節“擠水分”,有效降低藥品虛高價格,改變“帶金銷售”行業生態,顯著減輕患者的用藥負擔。
也要看到,以往的集采開標中,少數企業為了搶占市場,不惜報出過低價格“卷”同行,這種非理性競爭不僅扭曲市場秩序,更埋下質量與供應隱患。個別企業中標后甚至出現斷供停產,不僅給集采制度抹了黑,也影響了廣大患者的用藥安全和穩定。更值得關注的是,假如企業認為集采“唯低價”是取,可能會抑制創新動力——雖然集采本身不涉及新藥,但如果企業利潤被壓縮至極限,研發新藥、提升工藝的資金從何而來?
第十一批集采的反內卷規則,正是對這些問題的精準回應。此次集采,企業出現超低報價的,需提供成本測算數據,并作出不低于成本報價的承諾,防止內卷和非理性報價。相關調整不是要抬高藥價,而是要在“降負擔”與“保質量”之間找到平衡點。
拼質量才能護健康。必須看到,國家組織藥品集采不是簡單的“團購”砍價,而是用公共購買力換取更公平、更高質量的健康服務。從患者視角看,人們希望降低用藥負擔,但更希望獲得滿意療效。藥品集采規則迭代,正是要服務于破解“看病貴”、達成“用藥安”的目標,服務于醫保改革守護人民健康的初心。
集采一頭連著群眾用藥需求,一頭連著醫藥產業發展。從產業視角看,反內卷是推動醫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我國醫藥企業數量多、規模小,整體創新能力相對不足,不少企業長期依賴仿制藥“賺快錢”。近年來,藥企研發投入占營收比重雖有較大提升,但主要集中于頭部創新藥企業,行業整體創新能力仍有待提升。反內卷規則通過淘汰低效產能、優化資源配置,將倒逼企業轉向創新藥研發、工藝升級和質量提升。
落實反內卷規則,有利于提升藥品集采精細化管理水平。但在仿制藥動輒十幾家、幾十家企業參與競爭的情況下,僅僅局限于下游采購環節優化措施,恐怕也難以實現理想的反內卷效果。要確保集采藥品質量優、供應穩,還需下更多精準功夫,以及上下游部門的共同努力。
一方面,應強化全周期質量監管。集采不是“一采了之”,中標后仍要強化動態抽檢,對藥品原料、生產工藝、臨床療效進行全鏈條監控。另一方面,不妨考慮完善激勵相容機制。比如對產品質量優異的企業給予政策傾斜,讓企業從“被動控成本”轉向“主動提質量”。
更重要的是,要讓健康優先的理念貫穿政策始終。讓集采紅利惠及更多人,無論是規則設計,還是執行細節,都應多傾聽醫生、患者的聲音。例如,在確定采購量時,不僅要考慮藥品降價幅度,更要評估臨床需求和患者依從性;在質量評價中,可引入臨床等各類研究數據,讓療效說話。
邊實踐、邊探索、邊完善,這是做好許多工作的一個有效方法。相信隨著規則的不斷健全,藥品集采在更好守護人民健康的同時,也將為相關產業發展持續注入強勁動力,促進全體人民享有更高效、更安全、更可及的醫藥產品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