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專家的前沿洞見為技術探索指引方向,高校與企業的深度對話為成果轉化疏通堵點,海內外學者的思想碰撞為創新突破點燃火花……近日,在哈爾濱舉行的2025中國自動化大會聚焦自動化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的核心命題,勾勒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清晰路徑。
面向未來 引領技術落地核心方向
“站在‘十五五’謀篇布局的新起點,自動化技術面臨與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新機遇。”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長楊孟飛在致辭中表示,本次大會既是對“十四五”自動化領域創新成果的系統梳理,更為“十五五”技術突破與產業布局搭建了關鍵對話平臺。
“隨著大語言模型與多模態學習的迅速發展,人工智能正經歷從傳統的模式擬合與被動響應,向‘意圖驅動智能’的轉型。后者旨在使系統能夠理解、構建并實現多層級的目標、約束與價值,而不僅限于執行顯性指令。”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鄭南寧表示,這一轉變不僅是技術架構的革新,更推動了智能內涵的拓展——人工智能正由依賴大規模模型堆疊與響應式交互的范式,向具備因果推理、概念生成、深層意圖理解與價值對齊能力的認知型智能體演進。他說:“在這一過程中,概念生成是知識抽象、推理與遷移的核心機制,使智能體能夠進行環境建模與跨域泛化。因此,將概念生成與深層意圖建模相結合,是邁向類人智能的關鍵路徑。”
“自然界中,蜂群、狼群、羊群、象群中展現出的感知決策、規劃控制的智能行為,為研究物理系統提供了新借鑒和創新思路。”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黨委書記陳杰表示。面向無人系統“感-指-規-控”核心任務流程,陳杰從生物種群高效自組織的內在機理出發,系統分析了無人系統實現合作演化與群智涌現所面臨的科學問題,并將這些研究融合成一個完整的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的技術框架,從而提高其在現實應用中的群體協作能力,并為后續研究提供潛在的參考指引。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教授王耀南則點明,具身智能機器人代表了機器人技術發展的前沿方向和技術制高點,正加速賦能智能制造、醫療康復、特種作業、智慧服務等場景。大模型為機器人注入了語言理解、視覺泛化與常識推理等關鍵能力,驅動著前沿感知與控制技術的不斷進步,為機器人系統提供了更強的環境適應、精準控制和智能交互能力,引領機器人技術邁向新的發展階段。
產學研協同 打通技術轉化關鍵鏈路
“為攻克數字孿生技術在船舶領域的應用難題,我們專門研發了‘海豚1’號試驗船。”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夏桂華介紹了船舶數字孿生技術研究及在無人船編隊控制中的實踐成果。
據了解,“海豚1”號數字孿生智能試驗船由哈爾濱工程大學智能科學與工程學院科研團隊聯合校內多個學院自主研發,實現了船舶總體、動力、電力、推進、導航、操控、感知等一體化系統的可靠性設計,委托蓬萊中柏京魯船業有限公司建造完成。自2023年6月首航以來,這座“海上流動實驗室”為我國船舶智能系統與設備迭代升級提供了重要科研平臺和試驗環境。“我們構建了數字孿生船舶航行、無人艇編隊控制應用系統,在無人艇編隊指揮人機協同智能方面進行了探索、研究和試驗,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夏桂華透露。
產業界的探索同樣頗具示范意義。和利時科技集團副總裁何春明以“破局與增效 人工智能重構工業控制系統”為題,分享了企業打通技術落地鏈路的經驗。
“在工業制造業‘數改智轉’的浪潮中,人工智能正以‘破局者’與‘增效器’的雙重角色深度重構工業控制系統核心邏輯。”何春明說,人工智能打破了傳統工業控制系統依賴預編程控制算法和人工經驗的局限,融合知識驅動的機理模型與數據驅動的AI模型,構建“感知-決策-執行-反饋”的自主閉環,主動調整控制參數和算法快速適應產品、工藝、原材料和環境的變化,實現全流程協同控制,滿足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據他介紹,采用多模態大模型實現工藝設計圖紙到控制代碼的自動轉換,降低了工業控制系統工程實施成本和時間消耗。同時,基于自然語言的人機交互方式也大幅降低了用戶培訓成本和運維難度,推動工業控制系統向多智能體協同的新形態跨越。
生態構建 培育技術落地長效動能
“自動化技術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本次大會匯聚的思想火花展現了我國自動化領域的活力與成果。”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孫優賢表示。
當下,自動化技術正深度融入千行百業,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作為我國自動化、信息與智能科技領域最高層次的綜合性學術盛會,本屆中國自動化大會圍繞生態構建,設置“具身感知與智能機器人”“先進導航與智能信息融合”“先進光電傳感技術”“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數字化轉型”等36場平行會議。
大會期間,十余家行業領軍企業集中亮相,展示了自動化領域的核心創新成果與未來產業集群布局。豐富的場景互動體驗與技術應用展示,讓參會者近距離接觸行業前沿技術與產品,沉浸式感受前沿科技的獨特魅力。
人才培育方面,本屆大會首次舉辦優秀青年人才跨界交流會,同步設置青年科學家論壇、博士生交流會和學生工作發展論壇,匯聚自動化與人工智能領域青年科學家、領軍企業家,通過思想碰撞激發創新靈感,以跨界對話破解行業發展難題,為自動化領域發展注入了青春動能。此外,大會還特設期了刊主編面對面平行會議,搭建核心期刊主編與科研人員的直接溝通橋梁,精準破解論文發表與學術傳播中的實際難題;組織10場論文口頭匯報與1000余篇論文墻報展示,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學術交流平臺,為自動化領域人才培養與成長鋪路搭橋。
業內專家表示,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浪潮,自動化技術將繼續以深刻的融合創新與前沿突破,夯實千行百業智能化根基,描繪可持續發展藍圖,穩步邁向“掌控未來”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