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在2025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開幕式上,《風能北京宣言2.0:錨定國家自主貢獻,實現50億千瓦風電裝機,開啟氣候治理新篇章》(下稱《宣言》)正式發布。
《宣言》指出,在近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100多個國家提交了新的國家氣候行動計劃和承諾,眾多國家公布了新的國家自主貢獻,超過75%的國家自主貢獻設定了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這表明,可再生能源不僅被國際社會視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必要手段,更被各國認定為能源安全與經濟繁榮的基礎。
《宣言》表示,中國風能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三北”地區陸上風能資源經濟技術開發量超過75億千瓦,通過本地消納與跨區平衡,可提供最低成本的電力供應;中東南部陸上風能資源經濟技術開發量超過25億千瓦,因地制宜集約發展空間廣闊;離岸300公里范圍內海上風能資源經濟技術開發量超過27億千瓦,已進入大規模商業化開發階段。中國風電持續保持高速穩定發展,正進入年均新增裝機1億千瓦以上的新時代。
《宣言》認為,風電已經成為最具市場競爭力的電源,以最經濟的方式推進能源轉型、實現氣候目標。風能資源分布廣泛,大規模發展風電是保證各國能源安全、實現能源自主、促進公正轉型的重要手段。風電產業鏈長、輻射范圍廣,可以拉動上下游產業發展,形成全球性先進裝備產業集群。隨著國際合作的不斷深化,風電裝備和服務已經成為促進各國之間貿易合作的重要力量。
證券時報記者在開幕式現場了解到,為加快風電產業發展,《宣言》發出五點倡議。
一是制定與氣候目標相適應的產業規劃。按相關國際組織預測,為實現1.5℃目標,到2030年全球需累計開發風電27億千瓦,到2035年風電累計裝機達到43億千瓦以上。在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指引下,綜合資源潛力、技術能力、產業鏈韌性和市場消費需求,為中國風電設定合理的發展目標:“十五五”期間年新增裝機容量不低于1.2億千瓦,其中海上風電年新增裝機容量不低于1500萬千瓦,確保2030年中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13億千瓦,到2035年累計裝機不少于20億千瓦,到2060年累計裝機達到50億千瓦,助力能源領域率先實現碳中和。
二是結合新形勢完善產業政策體系。“十五五”是中國風電步入全面市場化發展階段的第一個五年,期待國家主管部門加緊完善體制機制,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形成真正適應高比例風電的市場機制,借助市場化手段促進風電發展。圍繞大基地風電、海上風電、鄉村風電等關鍵領域,健全管理體系,激發市場潛能。按照中央精神做好“反內卷”工作,營造健康的市場環境,引導產業回歸價值創造本質,堅守質量底線,杜絕低價惡性競爭,嚴厲打擊各類不正當競爭行為,保障企業合法權益,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三是政產學研攜手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搭建暢通的交流渠道,積極開展聯合研究。加大對風電科研、示范項目的支持,增加對公共技術研發試驗平臺建設的投入,推動關鍵共性技術和前沿引領技術取得突破。加快構建“政”“產”“學”“研”“用”“金”協同創新體系,圍繞基礎理論、關鍵共性技術、前沿技術等開展聯合攻關,并加速成果轉化。
四是推動風電集成化融合式發展。隨著風電成本的持續下降和全社會低碳發展訴求,多能互補、多產業融合的集成化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政府主管部門應著力完善綠色氫氨醇、綠電直連、零碳園區等方面的配套政策,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拉動,推動技術加快成熟。加快對以綠電制氫氨醇為代表的多能轉換技術的探索與示范應用,培育新模式、新業態,充分發揮風電的聚合效應,將風電的產業優勢轉化為價值優勢。
五是持續深化國際合作促進共同繁榮。面對當前復雜國際局勢,國際社會應充分認識到,只有消除貿易壁壘,才能建立起全球穩定有韌性的產業鏈供應鏈,只有加強國際合作,才能實現氣候、能源安全和公正轉型目標。各國需堅定信心,攜手推進全球氣候治理,加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打造全球協同產業生態體系,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充分發揮國際組織作用,利用雙邊和多邊機制增進共識,深化合作,促進共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