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的“硬科技”實力藏不住了,近期,國內多所知名高校接連在頂級期刊發布芯片領域的重磅科研成果論文。
國內高校芯片領域科研成果井噴
據科技日報報道,10月份以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多所高校發布重磅科研成果并刊登國際頂級期刊,核心突破集中在芯片領域。
10月15日從清華大學獲悉,該校電子工程系方璐教授團隊在智能光子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亞埃米級快照光譜成像芯片“玉衡”,標志著我國智能光子技術在高精度成像測量領域邁上新臺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學術期刊《自然》。
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孫仲研究員團隊聯合集成電路學院研究團隊,成功研制出基于阻變存儲器的高精度、可擴展模擬矩陣計算芯片,首次實現了在精度上可與數字計算媲美的模擬計算系統。相關論文于10月13日刊發于《自然·電子學》期刊。
10月10日獲悉,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等單位科研人員,成功實現芯片上納米光信號的高效激發與路徑分離,為開發更小、更快、能耗更低的下一代光子芯片奠定了堅實基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光子學》雜志。
從復旦大學獲悉,該校集成芯片與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集成電路與微納電子創新學院周鵬—劉春森團隊率先研發出全球首顆二維—硅基混合架構閃存芯片,解決了存儲速率上的技術難題。相關研究成果于10月8日發表在學術期刊《自然》上。
高等學校科技經費投入逐年提升
這些科研成果集中發表于頂級期刊,既展現了國內高校在前沿技術自主研發上的不懈努力,也體現了國際對中國科研實力的認可。
這些科研成果中,不乏全球首發,更有攻克世紀難題的重大進展。例如,模擬矩陣計算芯片在求解大規模MIMO信號檢測等關鍵科學問題時,計算吞吐量與能效較當前頂級數字處理器(GPU)提升百倍至千倍,突破了模擬計算的世紀難題,為應對人工智能與6G通信等領域的算力挑戰開辟了全新路徑。二維—硅基混合架構閃存芯片實現了超高速非易失存儲,且芯片集成良率超過94%。
這些科研成果的落地離不開科研經費的強力支持。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過去10年,我國高等學校科技經費投入從2015年的1000億元以下穩步增加至2024年的3065.5億元,2024年高等學校科技經費投入占全社會科技經費投入比值創歷史新高,達到8.44%。
中國“芯”實現跟跑到領跑
回顧過去,面對美國的打壓,我國更加重視自主研發能力的建設,加速技術突破與產業升級。近年來,中國不斷加大對半導體行業的投入力度,全方位推進芯片產業的發展,助推國產芯片實現跟跑到領跑。
日前在深圳舉辦的“2025灣區半導體產業生態博覽會(深圳)”(下稱“灣芯展”)上,“人氣王”新凱來及子公司科技產品驚艷亮相,子公司啟云方發布了兩款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電子工程EDA(原理圖和PCB)設計軟件;另一子公司萬里眼發布其自主研發的新一代超高速實時示波器,帶寬突破90GHz,將國產示波器性能提升500%。
在芯片領域持續的技術突破,不僅打破了國際壟斷,也使得中國“芯”在全球的底氣更足。從A股市場來看,萬得芯片板塊112只個股境外業務收入占比保持增長趨勢,2024年整體超過2955億元,境外業務收入占總營收比重達到35.81%,創過去3年最高水平;今年上半年,這些個股境外營業收入合計超過1390億元,占總營收比重接近32%。
從單只個股2024年的數據來看,曉程科技、晶晨股份、翱捷科技-U等6只個股境外業務收入占比均超過80%。
比如晶晨股份是智能機頂盒、電視芯片的引領者和AI音視頻系統終端芯片的開拓者,致力于系統級SoC芯片、無線連接芯片、汽車電子芯片的研發、設計與銷售。2024年,公司境外業務收入占比超過90%;今年上半年,公司境外業務收入占比接近89%。
翱捷科技-U同時擁有全制式蜂窩基帶芯片及多協議非蜂窩物聯網芯片研發設計實力,且具備提供超大規模高速SoC芯片定制及半導體IP授權服務能力。2024年,公司境外業務收入占比超過84%。
24只潛力股年內獲融資客大幅加倉
今年以來,芯片個股備受資金追捧。截至10月17日,芯片板塊112只個股年內平均漲幅超過35%,芯原股份、和而泰、源杰科技等個股年內股價翻倍;近20只個股年內股價下跌,包括兆日科技、潤欣科技等。
從融資資金來看,這112只個股最新(10月16日)融資余額合計1818.76億元,較去年末增加近54%。盛科通信-U、圣邦股份、龍迅股份等9只個股獲融資客加倉超過200%。
盛科通信-U獲融資客加倉近400%,公司是國內領先的以太網交換芯片設計企業,主營業務為以太網交換芯片及配套產品的研發、設計和銷售。
截至當前,已有10余只個股披露今年三季報(含快報、預告,預告以上限計算)。整體來看,這些個股今年前三季度均實現盈利,凈利潤增幅居前的有奧比中光-UW、瑞芯微、炬芯科技。
奧比中光-UW今年前三季度有望實現扭虧為盈,凈利潤為1.08億元,主要受益于上游3D視覺感知產業鏈的持續完善與下游應用場景的加速拓展,公司在三維掃描、支付核驗、各類型機器人等業務領域均實現較快增長。公司具備數字及模擬芯片的研發實力,芯片類型主要包括AIoT芯片、深度引擎計算芯片等。
瑞芯微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上限為8億元,同比增幅上限127%,主要受益于AI技術不斷迭代和應用場景持續擴展,AIoT百行百業正處在創新發展周期。 公司是國內SoC芯片領跑者,2021年底推出的RK3588為目前國內唯一有能力替代高通、海思產品的高端芯片。
已披露三季報的個股中,海光信息、中科曙光、綜藝股份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增幅均超過20%。
進一步來看,上述112只個股中,年內漲幅低于30%,且最新融資余額較去年末加倉超過30%的個股有24只,綜藝股份及芯動聯科包含其中,2只個股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均實現增長。
按漲跌幅排序,納思達、深康佳A、長電科技年內表現較弱,股價均下跌;芯動聯科、中芯國際、立昂微漲幅接近30%。圣邦股份、龍迅股份、燕東微、天德鈺最新融資余額較去年末均加倉超過150%。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受芯片板塊大漲所致,Wind芯片板塊指數最新市盈率接近123倍。上述24只個股中,僅有3只個股市盈率超過這一水平(剔除負值),4只個股最新市盈率低于50倍,分別是中興通訊、天德鈺、豪威集團及長電科技。
以豪威集團為例,公司最新市盈率38.54倍,年內股價漲幅22.12%,獲融資客加倉近53%。公司是排名前列的中國半導體設計公司,其車載CIS芯片位列全球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