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市場監管總局召開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標準化專題新聞發布會,會上有關負責人透露,我國即將迎來動力電池規模化退役階段。
據統計,2024年國內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量突破30萬噸,對應市場規模超480億元,預計到2030年國內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元。
同時,工信部明確從源頭設計、過程管理、安全監管三方面推進標準建設,破解市場痛點,中國也在國際標準制定中從“參與者”向“引領者”轉變。
22項國標織密動力電池回收體系
今年2月份,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健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行動方案》,明確提出要完善標準體系,實現動力電池規范、安全、高效回收利用。
市場監管總局標準技術司司長劉洪生介紹,截至目前,已發布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國家標準22項,涵蓋動力電池回收通用要求、管理規范、拆解規范、余能檢測、再生利用、鋰離子廢棄物回收利用、再生黑粉等多個方面,有力支撐和引領動力電池回收產業高質量發展。近期,市場監管總局批準發布《廢棄電池化學品回收利用評價技術規范》《廢棄電池化學品處理處置術語》等五項國家標準,進一步健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標準體系。
其中,再生黑粉相關標準的落地成效尤為顯著。劉洪生提及,2025年6月,生態環境部、工信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公告,明確符合《鋰離子電池用再生黑粉》國家標準相關要求的鋰離子電池用再生黑粉原料不屬于固體廢物,可自由進口。“標準的出臺有效促進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維護和保障戰略資源供應安全。”劉洪生指出。
記者注意到,此前黑粉被歸類為“危廢”,導致其處理成本高、流通受限;不同企業的黑粉成份差異大,難以滿足下游需求。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標準出臺后,將合規黑粉從“危廢”中剝離,大幅降低了企業運營風險,或將吸引更多企業進入該領域;此舉還將推動行業從“粗放回收”向“精細化回收”轉型,以提高行業整體對再生黑粉的綜合利用率。
在動力電池應用分會研究中心總經理、電池中國副總經理周波看來,隨著鋰電池在全球多應用場景的裝機量不斷增長,鋰電池回收拆解技術不斷提高,再生黑粉進口渠道逐步規范,未來再生黑粉的回收再利用,將成為電池材料來源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政策推動與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下,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標準的實施取得了顯著成效。劉洪生透露,《車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拆解規范》《車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余能檢測》等國標推廣后,部分企業實現鎳鈷錳回收率達99.6%、鋰回收率達96.5%,促進產業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取得較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禁止在電動自行車等領域使用廢舊動力電池再利用產品
當前,動力電池回收市場仍面臨產能錯配、非法回收、安全隱患等問題,而發布會釋放的標準建設規劃,將針對性破解這些痛點。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司一級巡視員尤勇明確了下一步標準化工作的三大方向。
在源頭管理上,尤勇指出,加快制修訂動力電池規格尺寸等綠色設計標準,推動動力電池生產企業、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采用標準通用、節約資源、易拆解、易回收利用的產品設計。
朱克力認為,這一舉措將從根本上降低后續回收拆解成本,解決當前不同品牌電池規格不一、拆解效率低的問題。
正如劉洪生所說,《車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拆解規范》國家標準規定了廢舊動力電池拆解要求、作業程序及管理要求等,為動力電池安全、環保、自動化拆解提供了重要指導,該標準實施后,動力電池拆解效率提高50%以上。
過程管理方面,尤勇表示,將制修訂回收利用標準,強化過程管理。持續修訂完善余能檢測、放電、存儲、綜合利用等方面的標準體系,推動產品碳足跡核算、再生材料認定和使用率計算方法等標準立項和研制,實現標準與行業發展同頻共振。
這恰好回應了當前市場對再生材料純度、回收過程環保性的擔憂。劉洪生說,《車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再生利用第2部分:材料回收要求》已明確鎳、鈷、錳綜合回收率不低于98%、鋰回收率不低于85%的嚴格指標。朱克力認為,后續標準將進一步細化過程管控,確保標準與行業發展同頻共振。
安全監管則是標準建設的重中之重。尤勇強調,制修訂產品安全標準,提升安全水平。加快制定《車用動力電池拆解破碎安全技術要求》等強制性國家標準,強化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關鍵環節安全保障。抓好《電動自行車用鋰離子蓄電池安全技術規范》等鋰電池產品強制性標準落實,禁止在電動自行車等領域使用廢舊動力電池再利用產品。加快制修訂各類應用領域鋰電池產品強制性標準,以標準規范動力電池回收利用。
中國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
在國際舞臺上,中國動力電池回收標準化工作正從“參與者”向“引領者”轉變;在地方層面,福建等地的創新實踐也為全國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
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創新司副司長郭晨光指出,盡管全球動力電池回收國際標準尚處于早期階段,但中國已積極參與并主導關鍵項目。
“我國專家正參與電池性能評估方法、退役電池回收通用指南等全部相關國際標準制定,牽頭提出的《電池回收利用深度放電通用指南》IEC國際標準提案已成功立項。”郭晨光透露,目前已有近40名中國專家活躍在國際標準組織電池相關技術機構中,實現了國際標準制定工作組中國專家全覆蓋。
地方層面,福建省的實踐成為標準落地的鮮活案例。福建省市場監管局副局長謝再春介紹,福建在全國率先將動力電池回收納入地方立法,同時設立專項資金,對牽頭制定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及承擔國家級標準化試點的單位,最高補助100萬元。
政策激勵下,福建企業已取得顯著成效。謝再春以寧德時代子公司邦普循環為例,其將自主研發的DRT定向循環技術轉化為先進標準,實現鎳鈷錳回收率99.6%、鋰回收率96.5%,2024年處理廢舊電池超12萬噸,再生鋰鹽1.71萬噸;泉州清能公司則通過國家級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2024年處理退役電池237噸,減碳238噸,產值達2300萬元。
校對:許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