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秋、國慶“雙節”臨近,8天長假即將來臨,銀行及理財子公司圍繞“假期收益”的營銷活動持續升溫。各類“9天收益計息”“14天收益連享”的宣傳話術密集出現,機構通過發布理財攻略、推出專屬產品等方式爭搶閑置資金,為投資者提供假期理財新選擇。
目前,多家銀行及理財子公司已上線假期專屬理財方案,核心邏輯均為“提前布局、節前確認”。以工銀理財為例,其9月25日發布的“節前理財攻略”顯示,投資者若在9月29日交易時間內買入指定現金管理類或開放式理財產品,9月30日即可確認份額,從而享受9月30日至10月8日的9天假期收益。招銀理財則在9月24日的公告中建議,可通過“現金理財+短債理財”組合實現“人閑錢不閑”。現金理財方面,9月29日24:00前買入24小時營業的現金類產品,可多享9天收益;短債理財方面,9月30日17:00前買入招銀短債理財,同樣能覆蓋假期收益周期。
平安理財、民生理財、南銀理財等機構也紛紛跟進,推出“節前買入、假期計息”的同類產品,涵蓋現金管理、短期純債等多個類型,進一步拓寬了投資者的選擇范圍。需要注意的是,這類產品的時間窗口相對固定,多數要求9月29日前完成認購、9月30日確認份額,若錯過則無法享受假期收益,投資者需留意時間節點。
若未能趕上常規產品的認購期,也可關注“延時申贖”類產品及靈活配置方案。部分理財公司和銀行為提升投資靈活性,將部分產品的申購、贖回時間延長至每日20點甚至是24點,投資者即使在9月30日交易時間外買入,仍有機會享受假期收益,打破了傳統交易時間的限制。
此外,東方證券等機構推薦的“國債逆回購+場內流動性理財”組合也值得關注。具體操作分為兩步:9月29日15:30前買入9月30日資金可用的國債逆回購產品,獲取一筆收益;9月30日15:00前再將可用資金買入T+0類ETF,疊加享受假期票息收益,實現“一份本金、雙重收益”的配置效果。
除理財產品外,通知存款和國債逆回購也是穩健型投資者的可選方向。7天期通知存款保本保息,當前利率約0.65%,顯著高于0.25%的活期存款利率,適合短期閑置資金存放。若投資者已開通證券賬戶,可參與國債逆回購,操作便捷且風險較低,同樣能覆蓋假期收益周期。
不過,假期理財需警惕三類風險,避免收益不及預期。首先是募集期收益損耗風險。處于募集期的理財產品,資金在募集階段僅按活期利率計息,而非產品標注的預期年化收益率。以“雙節”為例,若某產品募集期包含整個假期,投資者看似“提前布局”,實則假期期間僅能獲得活期收益,需仔細計算募集期與計息期的時間差。
其次是流動性匹配風險。部分產品在封閉期內無法提前贖回,投資者需提前梳理假期資金使用需求,若有旅游、消費、應急等支出計劃,應優先選擇開放式、申贖靈活的產品,避免因資金鎖定影響使用。
最后是市場波動風險。無論是短債理財還是債券型產品,均受市場環境影響,長假期間宏觀經濟數據、政策變化等因素可能引發市場波動,進而影響產品收益。投資者需理性看待收益預期,避免因短期波動產生情緒波動,應結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選擇產品,而非盲目追逐“高收益”宣傳。
總而言之,假期理財的核心在于“提前規劃、精準匹配”。投資者需結合資金閑置時長、風險偏好、流動性需求等因素,選擇合適的產品類型與配置方案,才能真正實現“人閑錢不閑”,讓閑置資金在假期持續創造價值。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