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地密集發布人工智能相關的新產品、新技術、新場景清單,舉行新技術領域的供需交流會,并開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的創新活動,以新場景的培育打通新領域從技術到產業的“通道”,提高供需適配性,進一步發展新質生產力,暢通經濟循環。
以場景創新助推產業創新
當前,從“機器人”到“具身智能”,人工智能發展迎來新浪潮。近期多地發布了人工智能新場景項目清單,開展應用對接活動,打造新技術新產品的“試驗場”。
湖北武漢日前發布了首批103個人工智能典型應用場景,涵蓋智能制造、智慧醫療、智能網聯汽車、智慧城市等八大領域。其中,智能制造類場景占比超三成,聚焦工業質檢、工藝優化等。15個示范應用場景各獲100萬元資金支持。系列項目有望加速“從1到N”技術落地和迭代突破,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加速融合。
浙江杭州近日不僅發布了人工智能場景開放示范“兩張清單”,還公布了人工智能開源“政策包”。“兩張清單”包括了292項場景機會清單和362項場景能力清單,涵蓋了“湖濱步行街AI黑科技首發街區”“隱患排查AI大模型”“人防工程巡檢機器人”“智算中心巡檢機器人”等覆蓋各行各業的機會場景。
“場景”正成為各地政策措施的“關鍵詞”。此前國辦印發的《關于加快場景培育和開放推動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的實施意見》首次在國家層面對場景培育開放進行系統部署,旨在以場景“富礦”暢通要素流動,加快新技術的產業化應用。
“場景培育和開放作為新型政策工具,其意義在于打通了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轉化通道。傳統政策多聚焦供給端,通過補貼或稅收優惠推動技術研發,但技術成果常因缺乏應用場景而難以落地。場景培育將創新環節前置,比如低空經濟中無人機物流場景的開放,能直接暴露技術缺陷并推動迭代,使研發方向更貼近市場需求。”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
建設場景創新試驗區也是發力方向。廣東省今年發布的方案顯示,到2027年,要在廣東省累計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場景創新試驗區不少于10個。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艾學峰在此前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接下來要進一步培育和開放應用場景,加快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還將在全空間無人體系、深海資源開發、智能制造等領域拓展重大應用場景,上線‘粵港澳大灣區應用場景發布廳’,為企業推廣新技術新產品搭建橋梁、釋放機會。”艾學峰說。
以新業態激發新需求
消費新業態、新場景等成為提振消費的關鍵著力點。商務部電子商務司負責人介紹,數字消費、品質電商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不斷激發消費潛力。據商務大數據監測,1至10月的AI眼鏡、智能手表等智能穿戴網零額同比增長23.1%,網絡服務消費同比增長21%,其中“線上購券—線下體驗”的到店餐飲同比增長25.1%,數字消費不斷釋放出新動能。
“當前我國居民消費從注重量的滿足轉向質的提升,多元化、個性化、品質化消費趨勢凸顯,消費者愿意為滿足情緒價值的好產品、好場景、好體驗支付溢價。這就要求推動產業升級與消費升級互促共進,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麗芬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
助力新業態、新場景創造新需求,消費領域的相關政策也在發力。商務部網站近期公示了評審結果,50個城市擬入選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試點城市名單,包括北京等4個直轄市、大連等5個計劃單列市、成都等41個其他城市。根據試點內容,中央財政對試點城市給予資金補助,支持健全首發經濟服務體系、創新多元化服務消費場景、優質消費資源與知名IP跨界聯名等。
11月14日召開的國常會也部署了增強消費品供需適配性進一步促進消費政策措施,相關文件即將發布,該舉措有望進一步打通制約消費的卡點堵點,暢通經濟循環,釋放消費潛力。
新場景和新業態的創新,將有利于激發增長活力。從近期發布的各項宏觀經濟數據看,企業效益有所改善,物價領域出現積極變化,非制造業PMI回升至擴張區間,表明提振消費各項措施顯效,新動能成長壯大,國內大循環中人流、物流等積極改善。受訪專家表示,年底前各項政策持續發力顯效,有望推動全年經濟平穩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