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科技成果轉化不再是小眾概念,而是企業IPO的必要條件。未來,沒有科技成果轉化痕跡或科技屬性的企業,IPO將寸步難行。對從事投資和金融的人而言,理解科技成果轉化已成為必修課。
現在的資本市場,科技成果轉化已從“加分項”變為“必選項”。作為科教重鎮,陜西的樣本價值在于:它既有豐富的高校科研資源,又面臨創投市場發展不充分的現實困境。身處一線的投資人、創業者、科研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如何正確客觀看待“科技成果轉化”,轉化過程中又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雷點”、哪些經驗值得借鑒?
在“科學家遇見投資人”閉門研討會西安交通大學專場活動上,陜西省創業投資協會副秘書長夏楠結合自身多年經驗,分享了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深刻觀察與思考。
夏楠表示,科技成果轉化在十年前還是相對小眾的話題,如今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他從陜西創投市場的數據出發,描畫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的真實圖景。
陜西創投市場:存量博弈下的突圍
截至2024年8月底,陜西省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246家,其中股權類管理人180家。這個數字近五年來幾乎停滯,2023年甚至凈減少13家——陜西創投市場已進入存量博弈階段。
數據背后是結構性問題:單個管理人平均管理3.92只基金產品,管理規模6.27億元,單只基金規模1.63億元,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反映出陜西創投力量分散、集中度不足的現實。
從地域分布看,160家基金管理人集中在西安,占比83%。咸陽受益于秦創原建設排名第二,而部分地市至今尚無股權創投基金管理人。
2024年,陜西新增創投基金76只,認繳總額191億元,其中國有資本主導的基金占46%。投資端發生287起投資事件,略低于2023年的313起,已披露投資金額80億元。值得關注的是,千萬級投資事件134起,占比63%,反映出市場傾向于中早期項目。
退出方面,102起退出事件中,分紅、股權轉讓、回購仍是主流方式,IPO退出僅7起。即便加上上市后減持,資本市場退出也非主要通道——這與全國市場趨勢一致。
科技成果轉化的六種路徑
根據科技成果轉化法,成果轉化有六種方式:自行轉化、成果轉讓、許可使用、合作實施、作價入股、技術合同轉讓。細分來看,可歸為兩大類:前三種涉及產權交易,后者則是技術服務合作。
許可使用關注核心資產的依賴性與獨立性。許可費用多由供需雙方協商確定,獨占許可是主流方式。這種模式的關鍵在于,許可是否穩定、是否涉及終止條款、實控人是否變更。
專利轉讓涉及所有權轉移,定價成為核心問題。我們梳理公開信息發現,交易對價從數萬元到上億元不等,但98%以上通過協議定價,真正進入技術交易市場公開掛牌的鳳毛麟角。更值得注意的是,60~70%的專利轉讓未經評估,僅30%經過專業評估。這凸顯了陜西建立知識產權評估與技術交易公開市場的迫切性。
合作實施典型體現為橫向課題。許多陜西企業最初就是某企業委托高校課題組的橫向項目,后來發展成實驗室或獨立公司。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從一開始市場需求就很明確,從課題到商業合同的轉化路徑清晰。
技術合同(3技合同,即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是最普遍的轉化方式。2024年陜西省2.3萬起技術交易中,近2萬起通過技術合同實現,涉及總金額近90億元。其中60%以技術服務形式進行,這在稅收優惠和企業統籌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分析2019年注冊制實施以來陜西新增的42家IPO企業,我們發現一個驚人事實:無一例外,全部具有科技成果轉化痕跡。
這揭示了中國資本市場的一個重要規律:科技成果轉化不再是小眾概念,而是企業IPO的必要條件。未來,沒有科技成果轉化痕跡或科技屬性的企業,IPO將寸步難行。對從事投資和金融的人而言,理解科技成果轉化已成為必修課。
高校成果轉化企業的八個典型問題
基于投資實踐,我們總結了高校成果轉化企業在走向IPO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八大問題:
1.專利授權的穩定性。核心關注許可背景、期限范圍、費用公允性。企業對授權專利是否存在重大依賴?這直接關系到資產獨立性。許可協議是否穩定、有無終止條款、是否影響企業持續經營能力,都是監管重點。
2.國資審批的合規性。高校校辦企業涉及國有資產管理。目前審批權限已明確。國資審批程序是否完備、股權變動是否合規,直接影響企業資本運作。
3.知識產權糾紛風險。技術來源是否獨立?是否屬于職務發明?高校是否出具無爭議確認函?進入IPO階段,學校無異議函是必選項。許多企業因知識產權歸屬不清在上市前夕遭遇障礙。
4.科研人員身份的合法性。兼職是否合規、是否履行相應手續、是否為非領導職務、是否簽訂離崗協議或高校出具說明——這些看似瑣碎的身份問題,往往成為監管關注焦點。
5.持續研發能力的獨立性。若企業通過委托研發與高校合作,需證明:委外研發未涉及核心環節、合作成果可獨立使用。實踐中,校企合作的知識產權多為“共有”,這就涉及企業能否獨立使用、高校會否授權其他主體進行成果轉化的問題。
6.研發費用的使用合規性。研發費用是當前各板塊IPO審核的重點。監管不僅關注研發投入比例,更關注費用歸集的合規性。是否挪用高校科研經費?高校經費是否用于企業生產經營?研發費用列支的人員費用是否涉及商業賄賂?這些都是高壓線。
7.團隊與人員的穩定性。兼職人員是否影響企業獨立性?高校老師作為實控人,到一定階段需將主要精力投入企業運營,這涉及與學校勞動關系的處理。是否脫鉤、是否存在離崗重大風險,關系到企業治理結構的穩定性。
8.利益沖突的防范。成果歸屬是否清晰?是否簽訂合作研發協議明確權責?是否建立內部管理制度?企業利益與高校利益、第三方商業主體利益之間是否存在沖突?這需要在成果轉化之初就做好制度設計。
陜西探索或帶來借鑒意義
正如國家發改委領導所言:“如果沒有創業投資的支持,科技創新的效果將大打折扣。”
陜西擁有豐富的高校資源和科研力量,但創投市場仍處于發展階段。從246家管理人、180家股權類機構的數據看,陜西創投力量亟待整合與壯大。從知識產權評估體系不完善、技術交易市場化程度低的現狀看,基礎設施建設任重道遠。
但機遇同樣明顯。注冊制下,科技成果轉化已成IPO剛需。陜西42家IPO企業100%具有成果轉化背景,這既是現實,更是方向。對高校、科研機構而言,了解成果轉化的8個關鍵問題,在早期就建立規范的管理體系,將大大提升企業的資本化能力。
科技成果轉化不是終點,而是科技創新與資本市場對接的橋梁。在這條路上,陜西的探索或許能為更多地區提供鏡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