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外國網友吐槽女友只用奶龍表情包回復消息,意外引爆了社交媒體,海外網友集體上頭玩梗“萬句回一龍”,從而帶動奶龍相關視頻在海外社交平臺總播放量累計破億,觸達用戶高達超2億。
奶龍IP從“中國萌物”升級成為“世界萌友”的背后,實則深藏著廣東厚重的歷史遺存、千年的商貿基因與世界級的供應鏈。作為文化產業規模連續23年居全國首位的文化強省,廣東2024年規上文化企業營收突破3萬億元,對外文化貿易規模占全國2/5,數字創意、潮玩動漫等領域的IP矩陣正以驚人速度“出海”又“出圈”。
11月26日至28日,2025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投資大會(廣東·廣州)在廣州黃埔國際會議中心舉辦,以資本為橋、以技術為帆,推動廣東文化產業從“商品輸出”向“系統輸出”躍升。
情緒共鳴引發消費破圈
11月初舉辦的第21屆中美電影節、中美電視節開幕式暨“金天使獎”頒獎典禮上,由第七印象文化傳媒(深圳)有限公司原創的動畫劇集《奶龍之奇妙冒險》,斬獲“年度最佳動畫劇集”金天使獎,再次印證廣東原創動漫IP在全球化傳播中的強勁實力。
奶龍這次能在國際舞臺上摘得獎項,并非偶然,而是奶龍IP立體化內容矩陣長期沉淀的結果。
“奶龍的藝術魅力,在于它用歡樂、治愈和陪伴的情緒價值,精準地回應了全球化境遇下人們的樸實情感訴求。同時,奶龍以內容為核心,構建起核心劇集、短視頻內容、表情包等多元傳播體系,實現內容價值爆發。”第七印象品牌總監胡云馨表示,自誕生以來,奶龍一直在布局出海,努力讓奶龍從“中國IP”變成“世界伙伴”。
胡云馨介紹,當前,奶龍在全球的粉絲突破3800萬,全網流量超過1000億次。奶龍IP已觸達全球57個國家和地區,覆蓋15種語言用戶。尤其在東南亞地區,奶龍周邊產品引發粉絲追捧,成為近年來出海表現突出的國漫IP代表,證明了廣東原創動漫IP的強大吸引力和生命力。
潮玩領域的LABUBU同樣憑借情緒價值征服全球市場。泡泡瑪特財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營收138.8億元,同比增長204.4%,海外市場整體增勢迅猛,總收入超過55.9億元,在總營收中的占比已達40%,其中美洲區營收同比暴增1142.3%。
這款以“萌、酷、怪”為核心特質的潮玩IP,精準擊中Z世代多巴胺審美,成為跨語言的“社交貨幣”。泡泡瑪特通過在卡塔爾開設中東首店,布局巴黎、紐約等核心城市標桿門店,構建全球線下網絡,其“平視世界”的本地化策略——挖掘全球藝術家、結合各地節慶營銷,讓IP在不同文化語境中持續發酵。
文化IP的情緒共鳴力正在跨界延伸。卡游動漫將小馬寶莉、哪吒等IP融入文具設計,年產能達2.5億支的文創筆成為“情緒載體”;華強方特的“熊出沒”IP通過30多部動畫作品構建全球化發行網絡,訂閱量突破千萬,主題樂園成套出口中東、東南亞,實現“內容+場景”的雙重情緒輸出。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長柳立子認為:“文化出海的核心是精神共鳴,只有滿足海外用戶的情感期待,才能從‘獵奇消費’走向‘長期認可’。”
創意與產能同頻共振
廣東文化產品之所以能“秒”出國、“長”紅海外,不僅靠IP軟實力,更靠一條全球最全、反應最快、韌性最高的“硬核”供應鏈。
截至2024年底,廣東擁有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11891家,占全國1/7;對外文化貿易規模約占全國2/5,覆蓋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廣東文化產業鏈完備,涵蓋全部文化及相關產業共計9大類43個中類146個小類;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的小類有39個,超千億元的有9個。
以東莞石排鎮為例,2015年前后,國內潮玩市場逐漸興起,潮玩也逐漸走向大眾。一批石排玩具企業紛紛轉型自主研發IP,開始了從玩具到潮玩的探索。
長達幾十年的技術積累和國際標準的檢驗檢測,造就了東莞出色的制造工業技藝,培養了一批嫻熟的技能人才。借助原有產業鏈優勢,疊加優質原創IP孵化能力,順林模型的熊貓人胖噠、摩動核的國風機甲英雄、狼博旺的《哪吒之魔童鬧海》周邊等石排潮玩接連爆火。
如今,石排鎮是東莞集聚潮玩企業及自主品牌最多的鎮街。2023年,投入超1億元資金打造的“中國潮玩之都·潮玩中心”啟用,石排鎮正在全力打造潮玩AI設計打樣中心,讓“48小時完成打樣、72小時進入量產”成為可能,生產效率提升20%,產品平均生產周期可縮短20天。
除了IP供應鏈的打造,技術的突破也是文化制造企業贏得海外市場的制勝法門。
作為國內首家上市的游樂設備公司,總部位于廣東中山的金馬游樂率先突破國內過山車“卡脖子”技術,自主研發首款采用LSM電磁彈射技術的過山車,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成為游樂裝備制造業的佼佼者,出海步伐持續加快。2024年,金馬游樂繼續保持國際市場穩定上升態勢,國際市場業務收入同比大幅上升414.84%,完成新加坡頂級主題樂園項目、巴西摩天輪項目等國際頂級標桿項目落地及交付,實現多套自主創新研發的高端游樂裝備產品首次“出海”。
“當創意與產能同頻共振,廣東IP接二連三‘出海’‘出圈’就不再是偶然。”柳立子認為,裸眼3D、AI動捕、柔性屏等這些硬科技恰恰是最會“講故事”的翻譯官,它們把中國文化拆成全世界秒懂的符號與情緒,讓嶺南文化、東方美學一鍵觸達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年輕消費者。
只有技術把文化做成世界聽得懂的“爆款”,疊加大灣區制造業把爆款在熱度消失前送到全球貨架,“廣東造”品牌才能從幕后走向文化產業C位。可以說,廣東文化產業與制造業的“互為表里、水乳交融”,讓創意能快速轉化為產品,產能能精準匹配市場,形成“IP孵化—技術研發—批量生產—全球配送”的全鏈條出海模式。
從“商品輸出”到“生態出海”
在IP與產能的雙重驅動下,廣東文化出海正經歷從單一商品輸出到全鏈條系統輸出的質變。
頭部企業率先開啟“系統輸出”探索。華強方特不僅將特種電影系統出口到40多個國家和地區,更實現主題樂園成套出口,為中東項目提供概念設計、總體規劃、軟硬件配套的全流程服務,成為“中國文化裝備走出去”的標桿。
政策與人才體系為系統出海保駕護航。廣東將“跨境數字文化人才”納入重點培養計劃,廣州美術學院開設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學院,著力探索人文與科技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今年5月出臺的廣東文化產業87條“政策包”突出支持文化出海,鼓勵打造出海品牌,培育出海集群,如演藝政策鼓勵粵產演藝精品海外巡演;網絡游戲政策鼓勵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嶺南文化、現代流行文化等優質內容融入游戲創作,孵化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創IP。
大灣區的協同優勢加速系統輸出進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其完善的資本市場、多元融資渠道為文化企業提供全周期金融支持,本屆文投會吸引香港天使投資基金會、戈壁創投等機構參會,推動“香港資本+灣區市場”深度結合;澳門的文旅資源與廣東數字技術互補,共同打造跨境文化旅游產品。
作為大灣區文化產業與資本對接的核心平臺,2025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投資大會通過精準對接、資源整合、生態構建,為廣東文化大航海注入強勁動力。在前兩屆大會基礎上,本屆大會進一步聚焦跨境合作與產業升級,成為文化產業新質生產力的培育高地。
大會特設“文化出海與并購專場”,邀請港交所分享“全球投資環境變遷與中國企業出海新機遇”,國泰海通發布“國泰海通服務文化出海方案”,為企業提供出海趨勢分析及跨境融資、并購整合的專業支持;并首次舉辦港澳項目投融資專場,十余個港澳優質項目路演,涵蓋數字IP、AI交互等領域,強化三地產業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