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天國富證券研究發展中心總經理 鄧濤
2025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發布。根據建議內容,“十五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中,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排第一位,科技自立自強排第二位。與“十四五”時期相比,科技自立自強作為主要目標單獨提出且位置顯著,成為最引人注目的“戰略增量”,凸顯了科技在“十五五”期間的戰略地位。在具體任務方面,進一步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指明了科技自立自強的“高水平”發展方向,奠定了其作為新質生產力“引領者”的關鍵角色,明確了科技創新在驅動經濟結構升級、培育增長新動能中的核心作用。
科技自立自強就是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這既是對人類社會與經濟發展規律的深刻總結,也是應對當前全球科技競爭與產業變革的現實選擇。從理論與歷史實踐來看,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性早已被反復印證。早在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同志就基于對時代趨勢的精準把握,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這一論斷自改革開放以來,便成為中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指導思想,指引我國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及自主創新相結合的路徑推進科技創新,為經濟快速增長筑牢了科技基石。回顧歷次工業革命歷程,英國、德國、美國等西方強國的崛起,關鍵在于核心技術的突破與產業轉化。因此,科技自立自強,是決定國家未來發展前景和全球競爭力的關鍵戰略。
科技自立自強是突破外部技術封鎖、掌握發展主動權的必由之路,也是統籌發展與安全的關鍵所在。“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也討不來的。”這一論斷不僅是對全球科技競爭本質的精準把握,更揭示了一個國家科技發展的核心邏輯——真正的核心技術無法依賴外部供給,若在關鍵領域長期處于技術依附狀態,終將在發展中受制于人。回顧我國科技發展歷程,從“兩彈一星”的自主突破,到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的獨立推進,每一次重大科技成就的取得,均源于堅持自主創新。正是這些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為國家發展筑起了安全屏障,奠定了大國地位。步入當下歷史階段,科技已成為大國博弈的核心領域,各國圍繞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術、高端制造等科技制高點展開的爭奪愈發激烈,技術優勢正逐步成為衡量國家綜合國力、決定國際話語權的關鍵要素。唯有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實現自主突破,方能徹底擺脫外部制約,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筑牢穩定支撐。
科技自立自強在當代中國,已經具備堅實且日益深厚的現實基礎。這一判斷不僅源自國家戰略層面的持續推動,更根植于近年來科技創新領域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的實踐驗證。在前沿科技領域,中國已實現從跟跑到并跑、部分領跑的跨越式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正如近期的報道所示,中國已在航天領域、深海探測、芯片與人工智能、AI大模型等科技前沿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這些成就構筑了我們科技自立自強的核心能力底座。當然,我們也需客觀認識到,中國科技發展仍面臨高端光刻機、核心工業軟件、航空發動機關鍵材料、高端醫療設備等一系列“卡脖子”技術挑戰。面對挑戰,國家通過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完善科研評價體系、鼓勵企業參與基礎研究等舉措,為原始創新提供充足的資源保障。更重要的是,中國的體制優勢在于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在重大科技攻關領域可有效整合跨地區、跨部門、跨學科的科研力量,圍繞關鍵核心技術開展聯合攻關,從而顯著縮短技術突破周期。
科技自立自強并非孤立存在的戰略目標,而是深度融入現代產業體系構建與產業創新融合進程的核心引擎,其價值在與產業發展的動態互動中得以充分釋放,共同構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動力。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躍升的核心動力,產業則為科技自立自強提供重要的應用場景與實踐平臺,產業場景中的規模化應用還能為技術優化提供真實的數據反饋與迭代空間。在產業創新融合領域,科技的影響遠不止于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生產效率的淺層應用,而是深刻重塑產業形態與發展邏輯。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與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的深度融合,加速催生新業態、新模式。這種技術滲透更易形成“技術引領——需求爆發——產業壯大”的良性循環,構建起技術與產業相互促進的正向反饋機制。
科技自強自立,不僅是“十五五”規劃藍圖中的核心目標,更是驅動我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化產業深度融合、筑牢國家安全屏障的關鍵。我們堅信,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歷經未來五年的砥礪奮進,中國必將攻克關鍵核心技術難關,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宏偉愿景,為民族復興注入更強勁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