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大消息。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負責人表示,經過各方共同努力,銀行卡、移動支付、現金等支付方式并行發展、相互補充的多元化支付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外籍來華人員支付便利性明顯提升。下一步,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完善人民幣跨境支付體系,深化跨境支付領域開放合作,保障支付基礎設施穩健運行,堅持支付行業嚴監管,常態長效做好優化支付服務工作,更好服務金融強國建設,助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作用日益凸顯。截至2025年9月末,已接入1700余家境內外參與者,業務觸達全球六大洲189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家法人銀行機構。2024年,CIPS處理跨境人民幣業務175萬億元,同比增長43%,“十四五”以來的年均增長40.3%。
目前,人民幣已成為我國對外收支第一大結算貨幣、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第三大支付貨幣,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中的權重位列第三。
繼續完善人民幣跨境支付體系
據《金融時報》10月19日消息,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指出,潘功勝行長在2025陸家嘴論壇上指出,跨境支付體系是全球貨幣資金運行的“動脈”,是促進國際貿易和投融資、維護金融穩定的重要依托。中國人民銀行持續推動人民幣跨境支付體系建設,已基本建成多渠道、廣覆蓋、安全高效的人民幣跨境支付清算網絡。
一方面,建設并完善跨境支付基礎設施,持續擴大網絡覆蓋范圍。一是CIPS跨境人民幣主渠道作用日益凸顯。截至2025年9月末,已接入1700余家境內外參與者,業務觸達全球六大洲189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家法人銀行機構。2024年,CIPS處理跨境人民幣業務175萬億元,同比增長43%,“十四五”以來的年均增長40.3%。二是中國銀聯網絡覆蓋范圍持續擴大。銀聯卡已成為三大國際銀行卡品牌之一,銀聯境內外成員機構超2600家,受理網絡延伸至全球183個國家和地區。三是數字人民幣新型跨境支付平臺與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國央行、阿聯酋央行等推出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mBridge)。
另一方面,持續推進跨境支付互聯互通,便利跨境資金和人員往來。一是推動快速支付系統首次實現跨境互聯,提升跨境匯款效率。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融管理局順應兩地融合發展趨勢,于2025年6月成功實現內地與香港快速支付系統直接連接(跨境支付通),支持兩地居民、企業在線實時辦理跨境匯款,有效提升效率、節約成本,受到社會各界廣泛歡迎。二是推動二維碼支付跨境互聯,提升零售支付跨境互操作性。中國人民銀行組織中國支付清算協會、中國銀聯等建成跨境二維碼統一網關。鼓勵支持清算機構、支付機構等發揮移動支付優勢,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其中,清算機構與境外二維碼網絡合作,已與馬來西亞等9國實現互聯互通;支付機構與境外商業機構合作,支持我國居民在70多個國家和地區掃碼支付,并引入多個境外錢包入境使用。
經過各方共同努力,銀行卡、移動支付、現金等支付方式并行發展、相互補充的多元化支付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外籍來華人員支付便利性明顯提升。外籍來華人員對我國移動支付的認知度、接受度不斷提升,“掃一掃”已成為其主要支付方式。據統計,2025年上半年入境人員移動支付活躍用戶超過1000萬人,交易筆數、金額同比分別增長162%、149%。
下一步,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完善人民幣跨境支付體系,深化跨境支付領域開放合作,保障支付基礎設施穩健運行,堅持支付行業嚴監管,常態長效做好優化支付服務工作,更好服務金融強國建設,助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央行與多國續簽雙邊本幣互換協議
雙邊層面,近幾個月,中國人民銀行已與多國央行續簽雙邊本幣互換協議。
10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出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年會期間與冰島中央銀行行長約翰松續簽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旨在加強雙邊金融合作,便利兩國經貿往來,共同維護金融穩定。中冰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互換規模為35億人民幣/700億冰島克朗,協議有效期五年。
潘功勝表示,中冰兩國長期保持友好合作關系,希以續簽雙邊本幣互換為契機,深化雙邊金融合作。
9月7日至8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出席國際清算銀行行長例會期間分別與歐洲中央銀行行長拉加德、瑞士國家銀行行長施萊格爾和匈牙利國家銀行行長沃爾高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并就國際經濟金融形勢以及雙邊金融合作等議題交換意見。
中歐雙邊本幣互換規模為3500億元人民幣/450億歐元,協議有效期三年。中瑞雙邊本幣互換規模為1500億元人民幣/170億瑞士法郎,協議有效期五年。中匈雙邊本幣互換規模為400億元人民幣/1.9萬億匈牙利福林,協議有效期五年。
8月28日消息,經國務院批準,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與新西蘭儲備銀行續簽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互換規模為250億元人民幣,協議有效期五年,經雙方同意可以展期。
此外,9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與印度尼西亞央行共同啟動雙邊交易本幣結算(LCT)框架和二維碼互聯互通合作項目。兩國央行行長共同宣布LCT框架正式啟用。2025年5月,在李強總理和印尼普拉博沃總統見證下,兩國央行簽署合作備忘錄,將2020年建立的促進經常賬戶交易和直接投資本幣結算框架升級為LCT框架,將本幣結算范圍拓展至國際收支全部項目,以進一步便利本幣在雙邊貿易和投資中的使用。
據了解,央行間雙邊本幣互換是一種融資安排,即一國央行可以用自己的貨幣置換另一國貨幣,以此獲得對方貨幣流動性,一般用于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等目的,到期后再相應換回。中央銀行之間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已是國際上的成熟做法。
人民幣國際地位穩步提升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局負責人接受采訪時指出,目前,人民幣已成為我國對外收支第一大結算貨幣、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第三大支付貨幣,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中的權重位列第三。
一是人民幣跨境貿易和投融資大幅增長,服務實體經濟能效顯著增強。2025年上半年,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合計為35萬億元,同比增長14%,其中貨物貿易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合計為6.4萬億元,占同期本外幣跨境收付的比重為28%,收付金額和占比均處歷史最好水平。在匯率彈性增強的背景下,更多企業愿意使用人民幣進行跨境結算,以規避匯兌風險,降低財務成本。
二是我國金融市場穩步開放,離岸人民幣市場健康發展,人民幣資產的全球吸引力明顯提升。目前,境外主體持有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產超過10萬億元,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或貨幣當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人民幣債券、股票納入全球主流資產交易指數。主要離岸市場的人民幣存款達1.6萬億元。離岸人民幣債券及境外機構發行的熊貓債存量規模約2萬億元。
三是人民幣全球支付清算網絡逐步完善,人民幣變得越來越“好用”。CIPS已接入1729家參與者,覆蓋全球六大洲共189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余家法人銀行機構。數字人民幣跨境交易以及境內外快速支付系統、二維碼互聯互通穩步推進,跨境支付效率不斷提升。
四是國際貨幣金融合作全面深化,人民幣在全球金融穩定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全球層面,人民幣被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權重占比達12.28%,位列美元、歐元之后。雙邊層面,中國人民銀行已與32個國家或地區的央行或貨幣當局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
綜合自:《金融時報》、中國人民銀行
責編:李丹
校對:李凌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