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首創證券(601136.SH)公告披露控股股東首創集團擬將其持有的9742.32萬股股份(占總股本3.56%)無償劃轉給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京投公司)。
本次劃轉完成后,首創集團將直接持有首創證券14.54億股股份,占首創證券當前總股本的53.20%,仍為首創證券控股股東;京投公司將直接持有首創證券5.71億股股份,占首創證券當前總股本的20.87%,仍為首創證券第二大股東。
這場發生在市屬國企間的股權變動,雖未改變公司控股股東地位,卻反映出了國資布局邏輯與行業發展趨勢的變化。
從交易主體與公告表述來看,此次股權無償劃轉的核心邏輯在于“深化戰略協同與優化資源配置”。作為首創證券控股股東,首創集團在公告中明確,此舉旨在“進一步深化與京投公司的戰略合作,為首創證券發展賦能,優化股東結構,實現優勢互補”。
“這是北京國資體系內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界面新聞分析稱,“京投公司作為專注軌道交通投融資的平臺型企業,與首創證券的合作可打通‘產業需求-金融服務’的銜接通道,不僅為券商拓展了特色業務空間,也能在資本層面給予更有力的支持。”
“這次股權劃轉雖涉及比例僅3.56%,但在企業層面,協同效應的釋放成為核心看點。京投公司在基礎設施領域的項目儲備,將為首創證券帶來基礎設施REITs發行、項目融資、產業基金管理等增量業務機會”,有華北券商從業人員對界面新聞指出。
首創證券的股權劃轉并非孤例,2025年多家券商股權發生變動,主要通過無償劃轉或協議轉讓方式,且多與國資整合相關,旨在優化布局、提升效率或強化管控。
例如招商證券(600999.SH)9月16日公告,股東楚源投資擬將集盛投資50%股權無償劃轉給招商金控。劃轉完成后,招商金控將全資控股集盛投資,并間接持有招商證券19.59%股份。
西南證券(600369.SH)10月9日披露方案,股東渝富資本將所持29.51%股權全部無償劃轉給母公司渝富控股,以優化資源配置、縮減管理層級、提高國有資產運營效率,同時強化對券商的戰略管控。
9月,華安證券(600909.SH)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安徽國控集團的一致行動人安徽能源集團,將其持有的1.25億股公司股份無償劃轉至全資子公司皖能資本。
長江證券(000783.SZ)8月公告,湖北省國資委旗下長江產業集團通過協議轉讓成為其第一大股東(持股28.22%),此舉為優化國有金融資本布局、推動金融與產業融合。
2月,財政部計劃將中國信達、東方資產、長城資產的股份無償劃轉給中央匯金,導致實控人變更。中信達證券(601059.SH)、東興證券(601198.SH)已公告實控人將變為中央匯金,長城資產旗下長城國瑞證券實控人也已變更為中央匯金。
來源:券商公告 界面新聞制圖
這些案例同屬國資整合路徑,共同反映了行業分化趨勢。田利輝進一步對界面新聞指出,“當前券商行業已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券商并購重組大趨勢下,并非所有券商都能獲此機遇,優質券商獲戰略加持,弱質券商面臨整合壓力。”
對行業而言,此次劃轉進一步凸顯“分化加劇”的發展主線。惠譽評級非銀分析師張榕容在研報中指出,隨著結構性調整推進,中國證券業分層進程將加速,“具有全國性布局的政府背景券商或將利用規模優勢尋求海外擴張,局限于省級布局的券商則會借助政府股東關系夯實本地市場。”
從當前券商非銀分析師對行業并購重組路徑的分析來看,自上而下推動與交易雙方同屬同一實控人,是促成并購的重要原因。招商證券非銀分析師鄭積沙對界面新聞指出,“這一特點在頭部券商的并購案例中表現尤為明顯,投資者可重點關注同一實控人旗下擁有兩家及以上券商的企業,從中挖掘潛在并購標的。”
國聯證券非銀分析師劉雨辰持相似觀點。他對界面新聞表示,“在監管政策引導券商向集約式發展、并鼓勵通過并購重組做大做強的背景下,券商行業的并購整合進程有望加速。”
從實控人角度梳理,他提及的潛在標的包括兩類:匯金系旗下券商,如中金公司;國務院國資委下屬的上市券商,如招商證券。劉雨辰強調,“同一實控人旗下、且業務存在互補性的券商,后續發生并購重組的可能性較大。”
張榕容告訴界面新聞,“這也是一種‘雙向奔赴’,地方政府在降低土地財政依賴度的趨勢下,正借助券商的中介角色支持本地經濟發展。從長期趨勢看,國資主導的股權調整正在推動券業邏輯轉變。”
國開證券非銀分析師黃婧預計,證券行業并購重組將持續活躍,頭部券商有望通過較強的資本使用能力實現外延式整合,部分中小券商則更注重區域和業務互補,實現彎道超車。同時,同一實控人旗下并購整合事件及央地國企聚焦主業、轉讓旗下券商股權也有望產生并購催化效應。
首創證券此次劃轉仍需經過北京市國資委批準、交易所合規性確認等流程。市場將持續關注股權過戶完成后,雙方在業務對接、資源共享等方面的具體動作。“國資股權的無償劃轉只是第一步,后續能否實現‘1+1>2’的協同效應,才是檢驗此次調整價值的核心標準。”上述華北券商從業人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