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業正聚焦“AI+汽車”技術突破,以此構筑核心競爭力。畢馬威中國近日發布的第八屆領先汽車科技50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汽車產業進入了智能化下半場,從“感知”邁向“認知”。智能駕駛技術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范式轉移,從依賴硬件傳感器的“感知”時代,全面邁向以AI算法與數據為核心的“認知”時代。
畢馬威中國交易戰略咨詢合伙人康琦明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汽車智能化從“感知”到“認知”的發展,就像人的發育成長,大腦變得越來越聰明,更加善于對外部世界的信息開展獨立分析和決策。
“未來的汽車將變成更智能化的移動出行工具和空間,能夠實現智能輔助駕駛,再進一步升級為自動駕駛、無人駕駛。”康琦明表示,未來,在汽車智能化的趨勢下,汽車智能化部件供應商、芯片企業、自動駕駛全棧解決方案企業等將迎來更好的增長機會,產品領域涉及汽車傳感器、智能底盤、AI芯片、智駕芯片、自動駕駛等。
與此同時,針對智能駕駛的監管也將迎來新階段。報告提到的一項調查顯示,“交通事故責任劃分法律問題”(30.56%)是公眾最關注的無人駕駛汽車問題,35.84%的受訪者期待“構建完善的法規政策體系并明確事故責任邊界”。報告認為,在新的監管框架下,自動駕駛行業正在向規范化運營邁進。數據安全防護體系的建立,為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筑起了安全屏障。權責清晰的運營模式正在形成,既保障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為企業的合規經營提供了指引。
康琦明表示,無人駕駛商業化,是技術、法規、成本、市場等因素相互影響的復雜進程。從全球和中國的嘗試來看,目前無人駕駛仍出現于固定線路和限定區域。
“當前無人駕駛全面商業化還面臨三個核心挑戰。”康琦明介紹,一是對極端、罕見、高復雜性的“邊緣場景”的處理;二是大規模商業化的成本投入和盈利性,涉及算力成本、傳感器成本等問題;三是對無人駕駛的立法及其社會接受度,如事故責任劃定等。應對這些核心挑戰,需要經過感知決策AI技術突破、可持續性的無人駕駛商業模式探索、法規和社會共識良性互動等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