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傳統制造業的機會
每輪意外的市場波動,往往是新的變化和線索轉變為主線的契機,短期走勢的判斷不是核心矛盾。全球化逆轉的時期,即便是低附加值的工業品也可以成為國家撬動地緣話語權和保障本國利益的利器,同時也代表著對全球化時代傳統分配機制的一種修正和平衡。全球范圍內,非科技行業的資本開支增長長期持續低迷,國內的傳統工業板塊資本開支在“反內卷”的大趨勢下也開始明顯放緩,不少傳統行業投入產出比已經企穩甚至回升,龍頭公司在景氣低點也能夠持續創造利潤,同時這些傳統制造業在利潤率底部的估值水平也并不高。這些都為中國制造業將份額優勢逐步轉化為定價權提供了條件,中企也應該借勢逐步告別內卷式競爭。
近期的出口管制和出口許可制,既是彌補漏洞和完善制度維護國家利益,也有助于對外挺價、對內“反內卷”加速出清落后產能,具備合規能力和全球化運營經驗的頭部企業,反而可能獲得更穩定的海外份額與更好的盈利水平。考慮到短期利潤兌現、中期景氣回升和長期敘事邏輯的平衡,當前仍然主要關注偏上游的資源板塊和傳統制造業。
國泰海通:增持中國市場的良機
外部沖擊造成的資產下跌,是增持中國市場的良機。與4月沖擊不同,當下貿易風險的邊界相對清晰,國內金融穩定條件也更明朗,因此外部沖擊是擾動,不會終結趨勢。投資更應看到中國“轉型牛”內在確定性的趨勢:中國轉型加快、無風險收益下沉與資本市場改革。當下中國社會和投資人關于“找資產”的需求持續井噴,尤其是發展邏輯堅實的優質資產,因此,外部局勢的沖突和擾動所造成的資產下跌反而是買點。地緣沖擊和調整難免,但時間不會久,幅度可控,是增持中國的時機。地緣和經濟形勢復雜,在數據和政策上易證偽的板塊仍不是好的選擇。由此我們認為風格不會切換,聚焦產業發展、“反內卷”和穩定價值,新興科技是主線,周期金融是黑馬。
申萬宏源:有效突破還是要等科技引領
與4月7日的調整相比,當前指數中樞更高,但市場學習效應也在累積。股價演繹模式類似4月,但幅度可能更低。科技沒有持續調整的基礎。總體市場有效突破,還是要等科技引領。短期脈沖式調整后,對四季度依然樂觀。2026年春季可能是階段性高點,但大概率不是2026年全年高點,更不是本輪全面牛市的高點。牛市還有縱深,隨著時間的推移,全面牛市演繹的條件會越來越充分。短期中美貿易摩擦擾動下,風險偏好驅動資產+順周期資產可能調整,對沖類資產可能脈沖式占優,關注銀行、稀土、軍工、農業。四季度科技行情還有新高,海外算力、半導體、機器人都還有機會。“反內卷”是結構牛向全面牛轉化的關鍵結構,是重要的中期結構(光伏和化工)。繼續中期看好港股,中期港股可能繼續受益于全球寬松+新經濟產業趨勢發酵,港股龍頭代表性強。
招商證券:短期調整不可避免,但市場仍有韌性
相較于今年4月的關稅沖擊,當前市場具備更有利條件:投資者對關稅威脅已有預期(如A50期貨跌幅收窄),市場情緒因站上關鍵阻力位且浮盈盤存在“踏空”焦慮而更堅韌,居民入市氛圍和意愿更強,重要機構護盤動能增強,且人工智能、半導體等新產業趨勢加速為回調提供長期配置價值。不利因素包括更高點位下的浮盈兌現壓力和融資盤規模擴大,但市場平均擔保比例顯著提升增強了抗風險能力。整體看,短期調整不可避免,但是市場仍有韌性,沖擊結束后指數后期創新高的可能性比較大,本次調整可能成為優化結構的契機。從短期賽道和行業選擇來看,中美貿易沖突升級的經典應對策略都是以自主可控和內循環為主,因此,在8大賽道內部,可以優先選擇位置相對較低,并且有邊際改善的方向,例如軍工、半導體和軟件自主可控、新消費、有色等領域。
銀河證券:驅動本輪行情的核心因素并未改變
市場大概率不會復制4月7日行情。其一,對預期沖擊的程度大幅下降。其二,政策穩市機制已提前就位。其三,市場聚焦中長期政策預期,A股市場仍將“以我為主”。此外,10月10日中概股調整并非受單一外部因素主導的長期趨勢轉向,而是前期持續上漲后,本身存在震蕩消化的需要。短期來看,外部環境不確定上升壓制市場風險偏好,疊加部分資金獲利回吐壓力,將加劇市場波動,個股分歧或加大。但是驅動本輪行情的核心因素并未改變。流動性預計延續向好趨勢。在“十五五”規劃關鍵窗口期和三季報披露窗口期,重點關注新一輪政策聚焦領域和業績確定性較強板塊,包括“反內卷”、新質生產力、大消費、“兩重”等主題,并建議關注有色金屬、農業、能源行業的投資機會。
中信建投:全球科技股大跌,需要擔憂嗎?
節后兩個交易日A股市場波動較大,科技板塊也有前期漲幅較大的問題。部分熱門個股融資政策有所調整,市場出現一定的流動性擔憂情緒擾動,但影響預計有限。中美關系波瀾再起,與4月相比本次中美博弈有四方面不同:本次美股市場反應較小;中美已實現攻守轉換;當前A股位置有所抬升,融資盤規模有所擴張;“TACO”交易的經驗以及市場的學習效應也在強化。因此面對近期科技板塊和中美關系的擾動,短期建議中性應對,如果市場出現大幅低開,則有可能機會大于風險,注意把握黃金坑機會。行業重點關注:有色、銀行、鋼鐵、農林牧漁、AI、黃金、電池、芯片、機器人、創新藥。
國信證券:A股中期向好邏輯未變,風格向傳統價值再平衡
對A股而言,海外貿易不確定性雖帶來情緒擾動,但政策對沖預期之下依然有樂觀前景。當前政策前景和寬松環境并未改變,仍需政策發力扭轉價格低迷路徑,10月關稅短期擾動依然不改A股未來中期牛市機會。牛市二階段波動加劇往往伴隨風格切換。四季度關注風格再平衡,布局地產、券商、消費等傳統價值型板塊機會。節后兩個交易日顯示今年四季度風格側重價值已現端倪,繼續布局地產、券商、消費等傳統價值型板塊。黃金市場中長期繼續維持樂觀看法,目前尚難言頂。黃金第三浪的機會可能觸發在海外人工智能科技浪潮筑頂帶來的資金再分流,目前看并無征兆。
國金證券:無恐懼,不貪婪
10日全球風險資產價格波動加大,但尚未出現“恐慌”,當下比4月更高的估值水平也就意味著沒有“貪婪”的必要。在市場本身并不存在過度恐慌帶來的下跌的情況下,應當思考全球資產是否需要開始反應,美國服務業與科技主導的基本面已出現的下行問題。預計全球風險資產調整并不劇烈,但反而需要較長時間消化。于中國資產而言,過去的上漲更多來自于與海外科技的聯動上漲,這在短期構成了A股和港股內部的脆弱點,A股存在指數層面調整的可能,但幅度可控。相比之下,建議可從國內政策(“反內卷”)和內需見底的視角出發尋找更多的機會。中期看,全球制造業活動回升和實物消耗的上行仍然是最重要主線。內需方向將階段性獲得市場更多關注,非銀金融將受益于全社會資本回報見底回升,制造業活動修復與投資加速的實物資產中期仍然是最占優資產。
興業證券:“黃金坑”有望再現,可借鑒4月修復節奏
當下,無論是我國對于內部政策和外部談判所作的儲備、還是投資者心態的轉變,均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不可與4月對等關稅時期簡單類比。相比于4月對等關稅時期,積極因素正在增多。若短期情緒釋放帶來波動,或再一次為中長期布局提供“黃金坑”,后續應對的重點仍應當聚焦于如何利用波動布局。10月景氣和產業趨勢仍是核心。短期可結合景氣布局內需品種,包括農業、小金屬、貴金屬、飲料乳品、券商保險等。待情緒修復后,重點布局被錯殺的景氣成長品種,操作上4月修復節奏可供借鑒:半導體、軍工、計算機等具備內需和自主可控邏輯的科技品種率先修復,但隨著關稅談判推進后,中長期修復空間仍由景氣優勢主導:5月起,具備景氣優勢的北美算力鏈、游戲、創新藥開始跑贏。當前重視軍工、國產算力產業鏈為代表的自主可控、“十五五”規劃受益品種,以及創新藥、北美算力鏈、游戲、電池等三季報景氣品種。
華西證券:沖擊將小于“4·7行情”,“轉機與機遇”成10月主題詞
短期中美貿易摩擦升溫難免導致資本市場波動率放大,但基于資本市場的“學習效應”和中國穩市機制建設的增強,判斷本次沖擊的影響或遠低于今年4月水平。10月G2大國博弈仍有較大可能出現轉機,月底APEC峰會將是重要節點。戰術上,特朗普加征關稅或意在為后續中美談判增加談判籌碼,“TACO”概率較高。戰略上,大國博弈長期化已成為市場共識,對于經濟和資本市場而言,其走勢最終還是取決于各自的產業鏈穩定性和經濟韌性,貿易摩擦對股市的影響將越來越小。
行業配置上,參考上一輪關稅沖擊后的行業估值修復表現,反關稅、自主可控和穩定類資產或階段性占優,如紅利、農業、軍工、稀土等。中期來看,科技革命仍是最大的主線。慢牛行情中,資金仍有望重新聚焦景氣成長和未來產業投資。
責編:王璐璐
排版:劉珺宇
校對:楊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