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到底會不會取代軟件,從而顛覆企業服務市場,一直是行業里頗有爭議的議題。
企業既期待AI帶來的效率革命,又擔憂技術迭代與業務適配的銜接難題。
今年5月,兩家全球科技巨頭在這個問題上選擇了合作。全球企業應用與商業AI領域的領軍公司SAP,與亞洲超級云基建服務商阿里巴巴宣布,將在企業云轉型領域有一系列動作。
當時,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蔡崇信表示,與SAP的合作,增強了阿里巴巴“用世界級技術賦能全球企業的決心”。
外界也好奇,“世界級企業軟件+本土化超大規模云基建”組合,會是什么樣的推進方式。
9月,阿里云棲大會上,雙方合作有了實際落地。SAP四款核心云解決方案將分批落地阿里云,向中國企業提供服務。
其中,SAP BTP業務技術云平臺已正式落地;SAP Cloud ERP(ERP云)、SAP IBP集成業務計劃云計劃于2026年一季度上線;SAP Cloud ERP Private(ERP 私有云)則預計在2026年三季度推出。
以中國市場為起點,該合作未來計劃擴展至東南亞、中東和非洲等阿里業務快速增長的區域。
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了SAP行業與全球化首席產品官、SAP Business Suite首席營銷官Eric van Rossum,他回應了行業對“AI與軟件關系”的爭議等話題。
企業“云轉型”的核心困難
隨著全球數字化進程加速,云轉型已經是企業提升競爭力繞不開的路。然而,諸多行業報告與企業實踐表明,轉型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企業云轉型在技術、成本、安全等多方面都面臨挑戰。
衡量投資回報率是其中一大關,成本管控是云轉型中最普遍且最令人頭痛的難題。尤其是對傳統制造業、零售業等企業來說,云轉型帶來的敏捷性、創新速度等收益難以在短期內用財務指標量化,導致管理層對持續投入持謹慎態度。
而對那些堅決轉型的企業來說,現有的IT資產也是轉型道路上的沉重包袱。
比如遺留系統集成難。大量核心業務系統建立在傳統架構上,它們與云原生環境不兼容。對其進行現代化重構或替換,不僅技術難度大、周期長,而且風險高,可能導致業務中斷。
組織與文化阻力也是艱難的挑戰。
Eric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全球市場來看,企業在云轉型中最大的挑戰并非技術層面,而是組織成熟度與變革準備度。
“很多企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并非完全標準化的習慣和流程,當需要突然將所有業務流程轉變為標準化、流程化的體系時,就會涉及文化觀念和組織方式的深刻改變。而企業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接受并推動這種改變,將直接影響他們上云和數字化轉型的速度與成效。”Eric解釋說。
具體到業務流程層面,Eric認為,企業80%左右的標準化業務流程采用SaaS云端部署,快速產生價值。但問題在于,對于一個企業來說,還有至少20%是差異化流程,無法通過標準化方案滿足。
針對這一痛點,SAP的解決方案是“ERP+BTP”,以ERP系統承載80%的標準化業務流程,確保效率與合規;同時用BTP業務技術云平臺,提供自動化的延展開發能力。
AI不會讓軟件消失
對于“AI是否會顛覆軟件市場”這一核心爭議,Eric給出了明確觀點,他認為,人工智能確實會對軟件應用層產生深遠影響,人類與AI智能體協同推動業務流程已經是既定趨勢,但“軟件不會消失,應用也不會消失”。
SAP的觀點是,“AI優先,套件優先”,認為AI不會取代軟件,而是強化端到端套件價值。涵蓋核心ERP系統、供應鏈管理、財務、體驗管理等端到端全業務流程的組合,能為AI智能體提供系統化業務應用支撐。
Eric解釋說,相較于單個“最優單品”軟件,端到端套件更能承受AI帶來的壓力,在AI時代更具競爭力。
SAP也通過“飛輪效應”進一步詮釋AI與軟件、數據的協同邏輯。
Eric介紹,這一效應體現在三個層面:“應用層”通過核心解決方案產生大量業務數據,“數據層”將來自SAP的系統,以及其他系統生成的非SAP數據整合到BDC(業務數據云)中,為AI提供高質量數據基礎;“AI層”基于數據生成深度洞見,反哺應用層優化流程,進而生成更多數據,形成持續增強的正向循環。
在具體AI落地場景上,SAP中國研究院也已經探索出了方案。SAP大中華區技術平臺資深顧問尹海寧舉例,針對企業銷售訂單風控難題,“AI風控哨兵系統”,銷售從郵件提取訂單信息后,系統可自動判斷風險級別,風控員審核時間從幾十分鐘大幅縮短,既減少壞賬風險,又避免延誤商機。針對出海企業中外主數據編碼差異問題,通過AI評分與數據預處理技術,將單條主數據驗證時間大幅壓縮。
關于SAP與阿里巴巴市場拓展與業務增長,Eric認為,在阿里云上,有大量中國客戶有全球化拓展的愿望,但還沒有開始使用ERP系統,而那些目前既不是SAP客戶也不是阿里云客戶的企業,是更大的一片市場。“我們看到中國市場規模廣闊,在云端如此有活力的情況下,機會巨大。”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