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國動力電池出貨量首破TWh(太瓦時),未來10年仍有近3倍的增長空間。”高工鋰電董事長張小飛表示。隨著下游需求激增,我國動力電池產業闊步邁入“TWh時代”。
與此同時,多元技術路徑涌現。中國證券報記者調研了解到,當前,鈉電池、固態電池等下一代電池技術競相突破,產業化進程全面提速。日前,國內首條大容量全固態電池中試產線正式建成并投產,具備60Ah以上車規級全固態電池規模量產條件,這意味著全固態電池的產業化進程邁入新階段。
產業規模優勢顯著
近年來,我國動力電池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五年來,中國動力電池產業在材料體系革新方面實現重要突破。高比容量正極、高壓實負極、高性能隔膜和新型電解液等創新成果,為加速全球電動化進程提供堅實材料基礎。”中國電池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兼執行秘書長王建新日前表示。
數據顯示,中國動力電池裝機量從2020年的63.6GWh躍升至2024年的548.8GWh,2025年前三季度已達493.9GWh。量產電芯能量密度普遍提升10%,4C以上快充技術使新能源汽車充電時間縮短了20分鐘以上,電池循環壽命突破2000次。
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黨組副書記、副部長蘇波表示,動力電池技術水平大幅提升,純電動乘用車平均續駛里程接近500公里,動力電池單體成本降低30%。
同時,“固態電池研發取得關鍵進展,部分企業已完成小批量的試驗和裝車測試;鈉離子電池在儲能、低速電動車等場景實現商業化的落地,電池安全技術持續升級。”蘇波說。
隨著技術不斷成熟,動力電池的應用場景正加速向船舶、低空飛行器及機器人等前沿領域拓展。
多元技術路徑競相發展
寧德時代推出“鈉新”鈉離子電池,行業半固態電池逐步量產裝車、全固態電池加速建設中試生產線……多元技術路徑加速發展。
隨著產業鏈各環節的協同推進,固態電池也正在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化應用的新階段。
據高工產研(GGII)測算,到2035年全球鋰電池總出貨量將達10TWh級別,其中,固態電池滲透率有望達到5%-10%。未來十年內,固態電池仍不會對液態鋰電池的負極、電解液、隔膜、設備等成熟產業鏈造成實質性替代沖擊。
備受市場青睞的固態電池,是未來電池技術的唯一選擇嗎?
“相較于液態鋰電池,固態電池是否能夠提高能量密度,是否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尚未得到證實。”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張久俊表示,不要局限于某一種形式的電池,關鍵要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兩個指標上下功夫。
張久俊補充稱,全固態電池是未來電池技術重要方向,但仍面臨固態電解質離子導電率低和固-固界面穩定性兩大難題,其商業化應用尚需時日。在發展全固態電池的同時,也要大力發展金屬鋰電池、鋰硫電池、鋰空氣電池等。
國軒高科副總裁周復也表示,液態鋰電池的潛力尚未挖盡,國軒高科將繼續深耕。
增強產業鏈競爭力
面向“十五五”的動力電池產業如何高質量發展?
蘇波表示,要加強科技協同創新,以新一代電池技術突破為核心,系統布局新材料、全固態電池等前沿領域的研發,加快推動新技術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進程;要把握固態電池產業化關鍵窗口期,支持企業開展小批量裝車試驗,同步拓展到新興應用場景,通過多元化需求實現技術的突破。
同時,增強產業鏈競爭力,在資源端加大鋰資源回收、鹽湖提鋰技術研發投入,降低對海外礦產資源的依賴;在生產端推動電池企業與上下游產業鏈協同,構建核心技術攻關合力。
另外,持續完善法規標準體系建設、提升產品質量與安全底線,規范市場秩序,治理無序競爭等行為,培育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快開展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跡管理,積極推動完善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