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以來,我國資本市場的科技屬性持續凸顯,科技企業上市及籌備IPO動作頻頻。中國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新質生產力工委秘書長高澤龍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科技企業踴躍上市不僅能引導更多資金流向科技領域,提升資本市場的活力與質量,還有助于產業結構的持續升級。
科技企業上市梯隊成型
A股市場上,“國產GPU第一股”摩爾線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于11月24日開啟申購,發行價為每股114.28元;11月21日,易思維(杭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創板IPO成功過會。此外,寧波健信超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沐曦集成電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的IPO注冊也相繼獲批,一批聚焦硬核科技的企業正加速登陸資本市場。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1月25日,年內共有96家公司登陸A股市場。其中,主要面向科技創新企業的科創板、創業板和北交所共發行新股64只,募資總額超過562億元。
從產業分布來看,這些新上市的科技企業精準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影石創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思看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等行業領軍企業亦在其列。
港股市場同樣正成為科技企業融資的重要選擇。寧波均勝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于11月6日成功登陸港交所;成都卡諾普機器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諾比侃人工智能科技(成都)股份有限公司、廣東領益智造股份有限公司則分別于11月17日、18日、20日陸續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
未上市的科技龍頭企業也在緊鑼密鼓推進上市籌備進程。以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宇樹科技”)為例,該公司于今年7月份開啟上市輔導,目前已進入輔導驗收階段。中國證監會官網顯示,中信證券已發布關于宇樹科技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輔導工作完成報告,宇樹科技擬申請在中國境內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科技領軍企業的上市案例為行業樹立了標桿,將激勵更多企業以技術創新為核心尋求融資發展。而上市企業通過資金補充實現的技術進步,將輻射至產業鏈上下游,從而帶動中小配套企業協同成長,形成產業集群發展的良性循環。”
資本通道持續拓寬
科技企業上市熱潮的背后是政策體系的持續賦能與制度創新。針對科技企業研發投入大、盈利周期長、輕資產、高風險的特性,中央及地方層面密集出臺專項政策,將上市評價標準從“利潤導向”轉向“技術導向”,為科技企業打開資本通道。
A股市場方面,中國證監會陸續出臺《資本市場服務科技企業高水平發展的十六項措施》《關于深化科創板改革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八條措施》《關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等政策文件,清晰勾勒出與科技創新活動全鏈條相匹配的金融服務體系。
港股市場也對科技企業給予了政策傾斜。今年5月份,香港證監會與香港聯交所發布聯合公告,正式推出“科企專線”,旨在幫助有意來港上市的特專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在提交正式的上市申請之前理解適用的《上市規則》及進行相關的上市籌備工作,并允許這些公司選擇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請。
地方層面同樣積極發力。今年7月份,浙江省科學技術廳就《浙江省關于科技金融賦能創新浙江建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若干舉措(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提到,“加快科技企業掛牌上市,重點支持承擔國家和省重大科技任務、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型企業上市融資”,并提出了“到2027年新增科技領域上市企業占新增上市公司總數達80%以上”的發展目標。
鹿客島科技創始人兼CEO盧克林對《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央與地方的政策傾斜,可讓科技企業盡早拿到資本市場入場券,推動資本市場敘事從“規模擴張”轉向“硬核創新+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