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交易所11月5日發布的三季報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港股市場新股融資額居全球新股市場榜首,總融資額達1883億港元,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多。截至三季度末,正在處理中的新股上市申請數量高達297個。
香港新股融資額顯著增長與上市儲備的持續擴容,共同印證了一個重要趨勢:在全球經濟格局重構與不確定性增加的環境下,香港資本市場作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超級聯系人”,正成為全球資本捕捉確定性增長機遇的核心樞紐,其戰略價值愈發凸顯。
在筆者看來,香港新股市場的盛況并非偶然,而是制度創新、資本集聚、生態協同三大戰略支點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系統性構建起領先全球的融資競爭力。
其一,近年來,港股市場持續優化創新上市制度,通過差異化上市規則與高效審批機制,暢通了科技型企業上市通道,夯實優質資產集聚的制度基礎。
港股市場通過設立專項上市章節,突破傳統盈利門檻限制,為科技型企業上市搭建“綠色通道”。一方面,針對生物科技公司實施的“18A章”、為特專科技企業推出的“18C章”,創新性地采用研發投入、預期估值、商業化路徑等多元評估體系,取代單一的盈利考核標準;另一方面,通過設立“科企專線”專屬通道,允許企業以保密方式提交申請,有力保障了企業的核心技術信息與商業秘密,提升了市場吸引力。此外,港股市場還優化“A+H”雙向上市機制,在嚴格遵循監管要求的前提下適度優化上市門檻,顯著增強了企業跨境上市進程的可預期性與操作性。
這一系列制度安排,吸引了更多中國優質核心資產,鞏固了港股市場作為全球新經濟價值發現平臺的核心功能,構建了貫通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創新資本服務體系,顯著增強了其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定價影響力。
其二,依托獨特的制度設計與區位優勢,港股市場成為連接境內外資本的金融樞紐,構建兼具市場深度與全球廣度的多元化資金供給體系,持續為市場注入流動性。
港股市場憑借其獨特的雙向通道角色,有效滿足了全球資本對中國資產的配置需求與內地企業的國際融資需要。滬深港通機制是這一功能的典型體現:境外投資者通過滬深股通投資A股,內地投資者則通過港股通配置全球資產。
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北向滬深股通和南向港股通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額分別達2064億元人民幣和1259億港元,雙雙創下歷史同期新高。這一雙向活躍的成交態勢,印證了互聯互通機制的運行成效,推動境內外資本持續匯聚,共同鞏固了香港國際金融樞紐的市場地位。
其三,港股市場構建的并非僅僅是單一融資平臺,而是賦能企業持續成長的價值創造生態。這里匯聚全球頂尖投行、長線基金等專業機構力量,為上市公司提供遠超融資的多元價值支撐,涵蓋精準價值發現、深度研究與戰略性產業聯動等。專業機構遵循國際標準的治理與服務體系,幫助企業贏得全球資本信任,既錨定企業長期價值、提供跨周期支持,也助力企業鏈接全球資源、鍛造國際競爭力。
總而言之,港股市場以其高度成熟的制度體系、自由活躍的資本與開放協同的金融生態,為全球投資者提供了資產配置平臺,這也是其領跑全球新股市場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