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意念,就可以實現說中文、打游戲、操作軟件……這一幅科幻片里的場景已逐漸成為現實,腦機接口產業在快速崛起。
腦機接口是通過神經工程手段實現大腦與外部設備信息交互的交叉前沿技術。《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到,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推動腦機接口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在行業“起勢”前,上海已率先落子布局,建立了全國首個腦機接口未來產業集聚區。
證券時報記者近日實探位于上海虹橋的全國首個腦機接口未來產業集聚區發現,目前已有超10家腦機接口企業在此扎根。企業、平臺、醫院等資源緊密相鄰,研發、臨床、商業化三大環節同頻共振,腦機接口創新生態正加快構建。
業內專家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上海腦機接口產業正處于從技術突破到商業化落地的關鍵階段,政策支持、產業基礎、臨床資源等形成了獨特優勢;同時,技術壁壘、專利質量、臨床轉化率等仍構成了發展的主要瓶頸。
力爭2023年建成腦機接口國際高地
走進位于上海新虹橋國際醫學園區的上海腦機接口未來產業集聚區“腦智天地”,幾排鱗次櫛比的辦公樓已正式啟用,附近的工地傳出接連不斷的施工轟鳴聲。據介紹,該集聚區由上海市科委支持設立,并由閔行區、華山醫院、臨港集團、上海國投合作共建,計劃于2025年年底全面開園,力爭到2030年建成具有國際重要影響力的腦機接口產業高地。
同產業園區同步建設的,是全要素的協同創新體系。上海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姚俊杰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這里將先后引進華山醫院上海市腦機接口臨床試驗與轉化重點實驗室、上海市腦功能重塑及神經再生重點實驗室、復旦大學神經調控與腦機接口研究中心、臨港集團司南超級孵化器等優勢資源,建設臨床轉化中心、科創轉化中心、高質量孵化器、概念驗證平臺、展示中心等平臺和載體。
“‘腦智天地’集聚區的建設,標志著上海腦機接口產業生態從分散發展邁向系統集成。”上海華夏經濟發展研究院青年研究員、復旦大學國際金融學院兼職研究員張睿寬對證券時時報記者表示,例如,在在服務維度上,構建“概念驗證—中試孵化—量產加速”的全周期服務鏈;在協同維度上,建立“企業—醫院—高校—資本”月度對接機制等。
不遺余力引入優勢資源的背后,是上海爭做腦機接口產業“扛旗者”的雄心。《上海市腦機接口未來產業培育行動方案(2025—2030年)》明確,2030年前,實現高質量控腦,腦機接口產品全面實現臨床應用,打造全球腦機接口產品創新高地,產業鏈核心環節實現自主可控。打造國家級腦機接口產業發展集聚區,多家腦機接口企業形成全球影響力,腦機接口產業發展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堅力量。
張睿寬表示,上述《行動方案》明確,通過項目經理人主導的全生命周期推進機制打通科研成果轉化全鏈條,縮短企業從實驗室到臨床應用的周期。這種“需求牽引、場景驅動”的創新模式,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上下游產業帶不斷成型
記者注意到,自今年6月啟動建設以來,上海腦機接口未來產業集聚區已吸引超10家腦機接口企業入駐。
“這些企業涵蓋芯片、電子到算法、工業工程設計等領域,產業鏈企業正在此形成有機協同體系。”姚俊杰表示,企業落戶于此,不僅可以加強醫療學術方面的交流,也能夠獲得融資、知識產權等多方面的配套服務,形成有效的產業鏈和服務鏈。
靈犀云是首批入駐企業之一,其主要通過訓練超大規模數字人腦模型,實現癲癇、抑郁、阿爾茨海默癥等常見腦疾病的精準評估,構建腦機接口統一操作系統平臺,最終實現人類的“數字大腦”。
“集聚區和周邊許多醫院毗鄰,能讓我們更加精準地感知患者和醫生的基本需求,明確技術和產品的實踐方向。”靈犀云項目總監施圣陶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聯感微電子(上海)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索研星團隊主研腦機接口專用芯片,他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針對高通量、低噪聲、高輸入阻抗要求,重新設計芯片架構,實現植入式、微創、無創腦機接口專用芯片的全面覆蓋,已和國內多家腦機接口龍頭企業有深入合作。
“腦機接口是一個具有廣闊前景的產業,政府主導通過主導建設這樣的產業集聚區,讓資源、要素都連接了起來。有需求的話我上個電梯,或者去他們企業學習一下,回來再改進我們的設計,這是共同空間載體發揮的作用。”索研星表示。
上海正全力培育腦機接口產業鏈上的鏈主或龍頭企業。《上海市腦機接口未來產業培育行動方案(2025-2030年)》明確,力爭2027年前,引育5家以上具有腦機接口核心技術與產品研發能力的自主創新企業、10家以上產業鏈骨干企業。
理性看待腦機接口的資本熱度
部分市場人士稱2025年為中國腦機接口行業“元年”,其一大表現是創投領域針對腦機接口企業的“融資潮”方興未艾。
上海已形成國內最活躍的腦機接口資本生態。上海華夏經濟發展研究院數據顯示,2025年以來,上海腦機接口領域投融資規模突破新高。僅上半年,融資數量已超2024年全年總量。其中,階梯醫療完成3.5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是中國植入式腦機接口行業歷史上最大的一筆融資。上海科創基金設立20億元腦機接口專項子基金,通過“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覆蓋從概念驗證到臨床試驗的全周期。
“資本生態的成熟度還體現在專業化水平上。上海已有15家投資機構設立腦機接口專業團隊,配備神經科學、醫療器械等背景的投資經理,改變了早期‘跟風投資’的局面。”張睿寬表示。
盡管資本熱度較高,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腦機接口產業仍處于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階段,技術瓶頸、商業化路徑長、成本高、倫理安全等問題仍存。
張睿寬告訴記者,腦機接口擁有“研發投入大、周期長、技術復雜度高”的產業特性,多重因素正制約發展。未來,上海應進一步加強技術研發與創新,完善產業鏈建設,培育產業集群,強化人才培養與引進,完善市場監管與標準體系,促進國際合作與交流,以強化腦機接口產業的先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