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行情持續演繹背景下,QFII(合格境外投資者)持續押注A股核心資產。
根據A股上市公司最新披露的信息,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今年三季度,A股高端制造業受到QFII青睞,個別新質生產力方向的個股,同時獲得了摩根士丹利、高盛國際、瑞士聯合銀行集團、阿布達比投資局等多家知名海外投資機構的加倉。
但QFII加倉的行業又不僅限于高端制造業。受訪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三季度,QFII的增持方向既包括了防御性資產,又兼顧了產業趨勢和國產自主化邏輯下的戰術性加倉。
從持倉市值看,據Wind統計,以截至10月28日已披露的數據為準,到今年三季度末,持有A股上市公司的QFII接近40家,合計持有A股市值約1194億元。
哪些個股獲重點加倉?
隨著上市公司三季報的披露接近尾聲,QFII的重點加倉方向得以曝光。
據Wind統計,截至10月28日,QFII已現身超過500家A股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
以上述統計范圍為準,今年三季度,QFII加倉較多的個股覆蓋了銀行、電氣設備、建材、化工、軟件服務、機械、硬件設備等行業。
具體來看,三季度,法國巴黎銀行增持了1.24億股南京銀行,摩根大通證券增持了7285.11萬股電氣設備龍頭股中國西電。南京銀行、中國西電也是目前QFII加倉最多的兩只個股。
其他被QFII加倉較多的個股包括:建材股東方雨虹、化工原料龍頭股寶豐能源、IT服務商華勝天成、工業機械龍頭恒立液壓、鋰電池專用生產設備商華自科技、電氣設備龍頭思源電氣、智慧城市概念股中電鑫龍、消費電子零部件供應商科森科技。
其中,多只新質生產力概念股在三季度同時獲得兩家以上QFII的加倉。
例如,除了被瑞士聯合銀行集團增持了418.09萬股,華自科技三季度末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中還新增了摩根士丹利、高盛集團。截至三季度末,前述3家QFII分別持有華自科技580.48萬股、528.43萬股、524.66萬股,為其第二、第三、第四大流通股股東。
華勝天成不僅被摩根士丹利增持了652.58萬股,還有高盛國際新進成為其第四大流通股股東。截至三季度末,摩根士丹利、高盛國際分別持有華勝天成919.07萬股、818.73萬股,分別為其第三、第四大股東。
而被QFII抱團最明顯的個股當屬科森科技。三季度,該個股不僅獲得瑞士聯合銀行集團、摩根大通證券的增持(分別增持309.74萬股、98.62萬股),高盛國際、摩根士丹利、阿布達比投資局也新進成為該個股的前十大流通股東。
截至三季度末,摩根士丹利、高盛國際、瑞士聯合銀行集團、阿布達比投資局、摩根大通證券分別成為科森科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第八大流通股股東,持股數量分別為:706.03萬股、682.51萬股、530.29萬股、315.51萬股、270.06萬股。
此外,QFII增持數量超過100萬股的個股還包括:化工股兆新股份、軟件服務商拓爾思、耐用消費品行業的三柏碩,醫藥生物行業的通化東寶、聯環藥業、昆藥集團等。
整體來看,在AI產業浪潮下,QFII更為青睞高端制造業的投資機會。
格上基金研究員托合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目前來看,QFII增持股票股數靠前的行業為銀行、電力設備、計算機。QFII在銀行行業合計增持1.24億股,電力設備合計增持7805萬股,計算機合計增持824萬股,銀行因其具備穩定的分紅率,疊加存款利率下調預期,吸引QFII作為防御性資產配置,而電力設備和計算機在產業趨勢和國產自主化邏輯下獲得外資戰術加倉。
排排網財富公募產品運營曾方芳表示,“加倉銀行是基于其業績改善預期,2025年前三季度多家銀行營收凈利潤雙增或降幅收窄,資產質量好轉。同時,銀行股估值低,具有較高的投資性價比,吸引QFII買入。加倉電氣設備是因為政策支持力度大,疊加能源結構轉型、電網升級改造等帶來需求增長,且電氣設備出口形勢良好,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追求多元化配置
三季度,QFII的重倉股結構仍以分散為主旋律。
就截至10月28日已披露的數據來看,到今年三季度末,持有A股上市公司的QFII接近40家,合計持有A股市值約1194億元。
QFII重倉市值較大的個股主要來自銀行、硬件設備、半導體、電氣設備、機械、有色金屬等行業。
具體而言,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QFII持倉市值靠前的三只股票為寧波銀行、南京銀行、生益科技,持倉市值分別為349億元、232億元和159億元,占流通股比例分別為20.03%、17.14%和12.32%。
此外,QFII持倉市值超過5億元的個股還包括:豪威集團、思源電氣、恒立液壓、中國西電、華工科技、寶豐能源、柏楚電子、金誠信等。
整體而言,曾方芳指出,2025年三季度QFII對銀行行業持倉市值突出,顯著領先其他行業,體現出對銀行業的高度重視。同時,電氣設備、有色金屬等順周期行業也獲重點布局,反映出QFII對經濟復蘇背景下相關行業發展前景的看好。
并且,“QFII還兼顧了機械、食品飲料、醫藥生物等多個行業,整體持倉結構在注重龍頭和核心資產的同時,也追求一定的多元化。”曾方芳進一步表示。
尤其是大型外資機構,其更傾向于在A股市場上尋求多元化的投資機會。
以高盛為例,截至三季度末,高盛集團重倉持有52家A股上市公司,覆蓋了機械、硬件設備、可選消費零售、汽車與零配件、醫藥生物、國防軍工、軟件服務、家電、電氣設備、化工、有色金屬、企業服務、食品飲料等行業。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季度積極調倉之后,當前,部分外資機構繼續看多中國資產。
高盛首席中國股票策略分析師劉勁津在近期發布的研報中指出,中國股市將步入更具持續性的上行趨勢。盡管市場可能出現短期回調,但隨著行情展開,投資者的慣常思維應從“逢高減倉”轉變為“逢低買入”。
高盛建議投資者采取以超額收益為中心的策略,在成長型股票中重點關注中國民企龍頭、中國AI題材、出海領軍企業、“反內卷”概念和A股小盤股,同時通過股東回報投資組合獲取高現金收益率來實現平衡。
此外,瑞銀全球新興市場股票首席策略師Sunil Tirumalai近期在發表新興市場股票策略時,繼續給予中國股票超配評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