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3-5年,將有不少于三家中國頭部黃金礦企躋身世界前十,引領全球黃金礦業進入中國時代?!?/p>
近日,2025(第二十七屆)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之“紫金論壇 | 變革中的黃金礦業”在天津舉行,招金礦業(01818.HK)總經理段磊在會上作出上述表述。
目前,全球前十大黃金企業中,中企只有紫金礦業一家。
段磊表示,其上述判斷主要源于對中國黃金礦業全球化驅動力的重新審視,中國黃金礦業面向全球配置資源的驅動力已經發生根本轉變,由傳統的經濟驅動、產業驅動轉向戰略驅動、國家驅動。
今年以來,國際黃金價格強勢上漲,屢創歷史新高。截至最新數據,國際金價年內漲幅超50%。10月16日,現貨黃金一度突破4300美元/盎司,短短兩個月內飆升超過1000美元。
伴隨著價格攀升,中資礦企的海外黃金并購步伐也在同步加速。
政策層面也進一步明確了發展方向。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門印發《黃金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5—2027年)》,其中提到深化海外投資合作,鼓勵企業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融入全球黃金產業鏈,提升跨國經營水平。
一場圍繞全球黃金資源的戰略布局正全面展開。
今年2月,興業銀錫(000426.SZ)披露全資子公司對外投資進展公告,公告提及其全資子公司興業黃金(香港)礦業有限公司第三批認購澳大利亞上市公司Far East Gold Limited增發股份2391.73萬股普通股已完成交割。這是該公司首個海外礦業項目。
4月,紫金礦業(601899.SH/02899.HK)已正式完成對美國紐蒙特公司旗下加納阿基姆(Akyem)金礦項目的收購,收購價達10億美元。
10月12日,紫金礦業還宣布其控股子公司紫金黃金國際有限公司(下稱紫金黃金國際)完成對哈薩克斯坦Raygorodok金礦項目的收購交割,現已持有該金礦100%權益。
隨著Raygorodok金礦的順利交割,紫金黃金國際旗下在產黃金礦山增至9座。
10月14日,盛屯礦業(600711.SH)公告稱,公司擬1.9億美元(約合13.5億元人民幣)收購加拿大Loncor公司100%股權,后者核心資產為位于剛果(金)的阿杜姆比金礦項目。
這些只是中資礦企海外黃金布局的一個縮影。
標普全球礦業經濟高級分析師李穎在會上透露,近五年中資礦企海外礦業金屬并購支出每年超20億美元(約合142.26億元人民幣)。因碳酸鋰價格下跌,中資海外鋰投資放緩,轉向黃金領域;2024年中資黃金海外并購達6筆,總值約17億美元(約合120.92億元人民幣)。
她指出,金價推高資產價值,成熟金礦多被國際巨頭壟斷,導致并購難度大,但中國企業仍持續尋求海外擴張。
“市場不確定因素仍在,但標普目前對黃金項目仍看好。”李穎稱。
對于中資礦企海外并購增長背后的原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員李維明認為至少有兩方面因素:一是企業實力,二是外部環境。
從企業自身實力來看,李維明指出,企業科技創新及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安全化能力逐步提升;國際化戰略落地能力,落地需要決策層魄力,以及大量人力、財力、軟硬實力配合;與資源國合作的能力,比如負責任開發、本地化經營、差異化經營,這種能力需要長期積累。
外部環境方面也迎來并購窗口期。李維明表示,一方面,中國對外礦業務實合作積累了良好聲譽,政府秉持平等、互利共贏、共建理念,“一帶一路”等倡議營造了好的國際氛圍。
另一方面,當前外部形勢錯綜復雜但危中有機,比如疫情期間一些礦業企業資金鏈出現問題,此前鋰價大跌讓一些企業經營困難,為有實力的中資企業提供了并購機遇。
此外,黃金儲產銷錯配,倒逼海外布局。紫金礦業首席行業研究員兼上海代表處主任黃孚提及,中國是全球第一大黃金消費國,消費了全球20%的黃金,但產量占比只有10%,儲量的占比也僅有5%。
“在儲產銷高度錯配的情況下,這也意味著中國的黃金企業參與到海外的并購,是推動中國黃金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一個舉措?!秉S孚稱。
然而,中資礦企的海外并購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資源民族主義是繞不開的話題。德勤稅務及商務咨詢部礦業及金屬團隊合伙人張如舉例稱,其參與的幾內亞西芒杜咨詢項目中,當地要求生產放在本地、對勞工數量有要求,影響原有業務模式。
此外,法律與稅收層面的復雜性,進一步加大了并購難度。
據張如介紹,例如智利的權益金要按從價計征;剛果金超額利潤稅,秘魯探討開征暴利稅,這些稅種獨立于普通的所得稅、流轉稅,其實踐操作和理論之間可能有差異。面對這些差異,特別考驗中資企業提前合規應對、了解具體政策和當地稅務機關口徑的能力。
部分國家的礦業稅種還存在 “區域差異”。張如稱,對于礦業特殊稅種,很多國家會開征與省份相關的省稅,如特許權使用費,也存在很多風險。
例如,國家層面稅收政策中可能沒有相關指導價格,但部分國家地區可能有口頭約定的計算最低標準或參考價格。如果前期投資決策過程中不了解當地稅務部門的實操規定,測算過程中會有很大風險。
面對挑戰,中資礦企也在主動尋求破局之道。
“礦業企業可以通過提前的法律、稅收方面研判,提高整個行業的收益率水平,這涉及到ESG話題。”張如說。
她進一步指出,ESG除了一些潛在支出能否扣除等問題,還和稅負的最終計算結果息息相關。很多國家將ESG與稅收優惠、碳稅掛鉤,做好ESG可以節約成本。
赤峰黃金總裁楊宜方在會上表示,“企業剛 ‘走出去’ 的時候,過度低估了文化、社區方面的風險,以為很容易解決?!?/p>
在她看來,收購僅是海外布局的起步,后續整合才是真正的考驗,而這考驗的并非語言問題,關鍵在于溝通能力,以及是否具備尊重、理解不同文化和制度的心態。“這很可能是項目能否成功的關鍵。”
楊宜方認為,需要理解社區、政府、員工利益相關方的訴求,再把這些訴求轉化為礦企應該承擔的成本。如果能承擔,那就 “進得去”;如果還具備跨文化溝通能力,那就 “融得入” 。
在紫金礦業戰略與信息處處長張偉波看來,資源民族主義不應該是貶義詞,而是中性詞。任何一個資源國家都有權利充分利用本國的資源,為自己的國家、民族和人民謀福利。所以不應該視資源民族主義為虎狼,而是應該接受它,接下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它都會是礦業形影不離的 “好朋友”。
除此之前,人才也是需要關注的重點。紫金礦業副總裁沈紹陽強調,除了企業戰略定力和決策力,實施過程中解決所有問題的核心都是 “人才”。礦業是全球性產業,因此人才不僅包括中國人,所在國的優秀員工,第三國中具有國際理念、有礦業經驗的人也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