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車市場正在明顯開啟“擠泡沫”進程。曾經是無數人夢想豪車的保時捷,開始遭遇業績滑鐵盧。
德國大眾集團旗下保時捷汽車公司最新公布,公司第三季度虧損達9.66億歐元,今年前三季度其銷售利潤同比大幅下滑99%。從前九個月來看,保時捷營業收入約為268億歐元,同比下降6%。
美國關稅政策是保時捷業績承壓的原因之一。今年前九個月,關稅問題給公司帶來不小的額外成本。此前,公司方面曾分析認為,今年全年美國關稅政策將給保時捷帶來約7億歐元的損失。
更大的原因,來自中國的智能電動車產業正在集體崛起,包括小米等汽車廠商在內,都從價格和價值層面,對保時捷產品形成沖擊。尤其是“技術平權”擊穿了保時捷賴以生存的品牌溢價。
保時捷銷量下滑,在中國市場也有驗證。
今年年中,保時捷大幅降價的話題曾引發熱議,“帕拉梅拉降價30多萬”“卡宴限時首付9.98萬元起”等消息在業內頻傳。這被視為保時捷旗下品牌清庫存之舉。
公開統計顯示,自2021年交付量達到頂峰后,保時捷在華銷量便持續走低。2022年,保時捷全球銷量同比增長3%,但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卻同比下降2.5%;2023年,保時捷在華銷量下滑幅度進一步擴大至15%;2024年,保時捷全球市場銷量同比下降3%,而中國市場則同比下降了28%。這無疑對公司財務表現帶來沖擊。
公司管理層曾公開表示,保時捷未能及時跟上消費者需求的轉變,中國市場年需求大幅下降,形勢嚴峻。
從產業來看,不只是保時捷,整個傳統豪華品牌陣營,包括BBA(奔馳、寶馬、奧迪),都在面臨同樣的沖擊。此前統計數據顯示,BBA在中國豪華車市場的占有率曾一度接近70%,但近兩年這個數字已經跌破了50%。主流判斷認為,以往品牌光環就能輕松賺錢的時代,正在成為過去式。
為了挽救業績頹勢,保時捷也在祭出應對動作。
例如,組織結構優化方面,公司計劃在未來幾年內裁員1900人,并于今年內裁減2000個臨時崗位。根據公開資料,公司第二輪裁員方案預計在今年年底前公布。
實際上,保時捷上月還曾宣布推遲部分純電動車型的推出,延長多款燃油和混動車型市場生命周期,并終止電池自產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