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工業是經濟大盤的“穩定器”,也是拉動增長的“牛鼻子”。近期,工業和信息化部陸續發布了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機械、汽車、電力裝備、輕工業、電子信息制造業十大行業的新一輪穩增長工作方案。時隔兩年再次啟動的新一輪穩增長方案,以“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目標,統籌穩增長與促轉型,為十大重點行業指明了發展方向。今天起,本報推出“做好經濟壓艙石 十大行業穩增長”系列報道,聚焦十大行業企業如何抓住發展紅利,實施穩增長計劃,展現中國經濟的韌性與潛力。
今年9月,我國汽車行業產銷量首度突破300萬輛,“金九”成色十足。事實上,產銷創新高之外,我國汽車產業的增長邏輯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
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汽車產業鏈長、涉及面廣、帶動性強,發揮著工業經濟穩增長的“壓艙石”作用。
近期,工信部等八部門印發《汽車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年)》(下稱《工作方案》),一場從“量的合理增長”到“質的有效提升”的變革全面啟動。接受證券時報采訪的業內人士認為,我國汽車產業競爭正告別“價格戰”的泥潭,走向以技術創新、品牌向上、與國際合作為核心的“價值戰”新航道,產業將邁入質效雙升的高質量發展新周期。
在從“價格戰”向“價值戰”的過程中,汽車產業承擔了“促進消費”和“轉型升級”的多重擔當。
擴消費
今年9月,中國汽車消費迎來史上最旺的一次“金九”行情。10月14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數據,9月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27.6萬輛和322.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7.1%和14.9%,這是汽車產銷歷史同期首次超過300萬輛,月度同比增速連續5個月保持10%以上。
今年以來,汽車消費活力滿滿,各路玩家激烈角逐。比亞迪、吉利等民營品牌穩居銷量頭陣,“蔚小理零”等新勢力加速崛起,重構市場競爭版圖。此外,下半年以來,以“新長安”成立、東風啟動私有化退市以及嵐圖分拆上市等為代表,整車央企也表現出了“進擊”的特征。
“以舊換新”激發著汽車消費活力。有機構預計,到今年政策期滿時,申請補貼的“以舊換新”汽車總量將超過1200萬輛,直接帶動新車銷售額接近1.7萬億元。相當比例的參與者選擇購買新能源汽車,帶動著市場新舊動能的轉換,進而提振了社會消費。
前9個月,我國汽車產銷量均超2400萬輛,同比增長13.3%和12.9%。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均超過1100萬輛,同比增長均超30%,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46.1%。
強盛的消費活力,甚至超出了車企預期。吉利汽車集團今年前8個月銷量189.7萬輛,同比增長47%。日前,公司把全年銷量目標從271萬輛調升到300萬輛。
消費熱潮之下,結構優化與格局重構并進。9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61.7萬輛和160.4萬輛,環比增長均超15%,同比增長均超23%,其單月新車銷量已占據汽車總銷量的49.7%,市場滲透率逼近50%這一里程碑節點。這不僅是數字意義上的跨越,更標志著中國汽車市場正式邁入新能源主導的新時代。
按照《工作方案》,我國在2025年力爭實現全年汽車銷量3230萬輛左右,同比增長約3%,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1550萬輛左右,同比增長約20%;汽車出口保持穩定增長;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左右。在此基礎上,2026年行業運行保持穩中向好發展態勢,產業規模和質量效益進一步提升。
不過,業內人士分析,在汽車消費交出亮麗成績單的背后,行業也付出了“無序內卷”和“價格戰”的代價。要想實現可持續、高質量增長,有必要重新優化目標。方案中,3%和20%的目標,既能穩定市場信心,又能引導行業理性增長。未來,車企終將告別“以價換量”的內卷式競爭,將重心轉移到技術創新和價值創造上來。
強技術
汽車產業不僅事關消費,還是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關鍵力量。
日前,工信部等三部門聯合發布2026—2027年減免車輛購置稅新能源汽車產品技術要求,新規引導和促進電池容量、混動系統等技術升級,優化駕乘體驗,提升產品安全性與競爭力。
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嚴格的標準將推動企業推出更高性能的車型,滿足消費者對長續航、低能耗的需求,助力綠色低碳發展,實現產業升級與消費升級的雙贏。”
智能化與電動化,被視為牽引汽車產業穩增長的雙翼。隨著電動化滲透率持續提升,汽車產業的競爭重心正逐步轉向智能化領域。當下,比亞迪、吉利等車企將L2+智駕下探至10萬內車型,10萬—20萬車型智駕滲透率快速抬升。同時,AI大模型也在加速上車,接入DeepSeek等模型的車企陣營持續擴容。
《工作方案》中明確,要以技術創新激發潛在消費需求。其中,加快組織實施和超前布局汽車領域重大科技項目,支持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充分發揮開源優勢,加快突破汽車芯片、操作系統、人工智能、固態電池等關鍵技術等要求,都指向了以高質量供給引領需求、創造需求。
“近年來,汽車產業正加速向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方向轉型,與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行業加速融合,人工智能、自動駕駛、軟件升級等技術不斷迭代,產業生態加速演進、產品形態更加多元。”中國信通院相關人士表示。
但他同時認為,這個過程或許也將衍生新的安全風險,對企業和產品準入審查提出新要求,對汽車行業管理帶來新挑戰。“需要統籌發展和安全,順應產業創新發展趨勢和行業管理需要,加快修訂完善相關政策,支撐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發展。”
在強技術的過程中,一些新模式也受到關注。例如,《工作方案》明確,加力推進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制定促進換電模式發展指導意見,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等。這些具體措施,為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穩定增長增添了新動力,打開了新空間。
中汽協方面曾指出,當前我國汽車產業已發展到一個前所未有的規模。相較發展速度,行業更需要質量和服務升級。“汽車行業真正的競爭優勢最終依靠價值創造,需要車企從技術創新、產品品質、用戶體驗等維度發力。”
崔東樹認為,汽車市場競爭核心將更加聚焦于技術、品牌、服務和用戶體驗,一場周期更長的品質長跑正拉開新帷幕。未來市場所考驗的,將是車企真正的產品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市場應變能力。
積極出海
在不久前舉行的慕尼黑國際車展上,中國共有116家展商參展,成為此次車展除德國以外參展商最多的國家。中資車企希望把自身富于競爭力的產品在國際舞臺分享,積極擁抱開放。
海外市場正在成為車企的重要增量市場。今年1—9月,比亞迪海外累計銷量已超70.15萬輛。放眼全國,前九月我國汽車出口495萬輛,同比增長14.8%。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75.8萬輛,同比增長89.4%。市場預計,2025年全年汽車出口有望超過650萬輛。
出海大潮下,車企加速走向海外。日前,小鵬汽車宣布與位于奧地利格拉茨的麥格納工廠展開深度合作,借助該工廠現有的成熟生產線,開啟歐洲本地化生產,首批小鵬G6與小鵬G9已量產下線。借助當地產業積淀和量產經驗,中國車企不僅可以獲得生產加持,還可以加深本地化程度。
小鵬方面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公司在歐洲已完成從研發到批量生產的全價值鏈布局,這是全球化戰略的關鍵步驟;從更廣的視野來看,中國企業也越來越積極地成為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重要伙伴。
中國汽車產業正在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擁抱世界、融入世界,市場普遍認為未來中國車企國際化程度會越來越深。
《工作方案》將出口擺在了重要位置:不僅確定了“汽車出口保持穩定增長”的目標,而且在提升國際開放合作水平方面,明確了促進汽車出口提質增效、深化中外多層次合作等具體要求。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相關負責人預測,“十五五”期間,國內汽車銷量有可能在2800萬輛左右,而中國汽車產業在全球銷售可能會超過4000萬輛,從“中國造、外國賣”走向“外國造、外國買”;并且,中國車企不僅要把產品賣出去,還會從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融入本地,成為當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