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當下,中企出海熱情高漲,出海已從過去的“可選項”轉變為“必選項”,出海主體也從頭部企業向中小企業延伸。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為192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4%。不過,企業出海征程并非一帆風順,面臨市場調研、監管差異、政策信息獲取等多重挑戰。
在此背景下,香港作為內地企業出海的“超級聯系人”持續加碼支援,不僅啟動“內地企業出海專班”提供多維度服務,還憑借自身優勢成為企業出海的重要“啟航點”,助力企業在機遇與挑戰中拓展海外市場。
出海成企業“必選項” 香港再加碼支援
“我在香港,經常一天三頓工作餐都是和有出海需求的內地企業一起吃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科技創新界)邱達根的直觀感受,可折射出當前內地企業謀求出海發展的熱情。
作為內地企業出海的“超級聯系人”,香港正加大力度支持企業出海。近期,香港特區政府組建的“內地企業出海專班”正式啟動,該出海專班由香港投資推廣署、香港貿易發展局及香港駐內地的辦事處共同組成一站式平臺,還吸納了當地多家商業機構和專業團隊,共同支援有意拓展海外業務的內地企業。
負責督導該專班的香港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透露,該專班的相關工作將從三個維度展開:一是合作共贏,促進資源整合與知識共享,發揮協同效應;二是拓展網絡,擴展國際視野;三是實效為本,根據企業實際需求,提供針對性、量身定制的一站式支援,涵蓋稅務、法律、融資、檢測認證、知識產權保障等多方面咨詢服務。
事實上,中國企業出海早已不是新鮮事,在2001年后一度高歌猛進,中國商品早已暢銷全球。但隨著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以及地緣政治所帶來的壓力,近兩年出海的企業呈現出不同的需求和特點,體現在:企業出海從過去的“可選項”發展為如今的“必選項”;出海企業已從傳統的商品出口向全產業鏈的布局;出海的企業也逐漸從過去的行業頭部企業、互聯網巨頭轉向中小企業,他們以商品、技術疊加品牌的策略開始逐漸占領海外細分市場。“從我對接的企業來看,他們的估值多在10億元—100億元之間,這些企業很多是內地某個省市、某個領域的隱形冠軍,過去大部分收入都在內地。”邱達根表示。
數據也有所印證:中國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和國家外匯管理局9月8日在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上聯合發布的《2024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202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為192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4%,占全球份額11.9%。我國3.4萬家境內投資者共在全球190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境外企業5.2萬家。
香港成為內地企業出海“啟航點”
“我們近期計劃在香港開設全資子公司,先拓展當地市場,再走向日韓等市場。”深圳軟牛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軟牛科技”)是一家深度聚焦AI數字創意、AI智慧辦公及AI數據管理等軟件領域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該公司總裁助理兼商務副總監周瓊對記者介紹,公司目前已經在歐美、日韓等市場有所布局,但仍未在境外設立團隊和分公司,如今計劃先在香港落地,借助香港的國際化網絡和資源,探索海外開設分公司的可能性。
不難發現,香港已成為內地企業出海的跳板之一。香港特區政府發布的《2024年有香港境外母公司的駐港公司按年統計調查報告》顯示,2024年母公司在海外及內地的駐港公司數目創下歷史新高,達到9960家。其中,來自內地的駐港公司數量最多,達到2620家,占比超過26%。
就在近期,香港再次引進了第五批共18家重點企業,其中還包括內地的社交媒體公司小紅書。據悉,隨著本批企業加入,香港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簡稱“引進辦”)的重點企業伙伴總數正式突破100家。
香港能給出海企業帶來哪些賦能?邱達根指出,香港能在多個領域幫助企業出海:一是標準,香港可通過無人駕駛、醫藥審批等領域的國際標準助力企業出海;二是資金,香港資本市場降低上市門檻和減少審批時間,幫助科技企業募資;三是人才,香港正在吸引國際人才回流,為企業提供人才支持;四是國際招商,香港可幫助內地科技企業獲得國際資金支持;五是出海服務,通過舉辦博覽會、組織赴東南亞參展,助力企業出海。
“越來越多內地企業正開拓海外市場,這些企業不只需要資金,更需要合適的策略和海外網絡,以及能夠提供信心和保障的出海基地,香港真正能夠擔當這個角色,能夠作為企業出海的啟航點。”丘應樺表示。據香港投資推廣署統計,僅今年上半年,已協助286家內地企業在港設立區域總部、財資中心或離岸貿易公司,同比增長46%。
出海熱下如何破解“遠征難題”?
盡管內地企業出海需求持續高漲,但全球化征程絕非坦途,從市場適配到政策對接,從監管差異到文化融合,一系列復雜挑戰正考驗著企業的海外拓展能力。
“我們將產品推向海外前,光是調研海外用戶習慣、付費意愿和核心需求,就花了一年多時間。” 軟牛科技董事長李盛向記者坦言。即便已在歐美、日韓市場有所布局,軟牛科技在推進香港業務落地時仍需步步摸索——目前公司計劃在香港設立海外業務售后服務點,同時正對AI數字創意領域的本地需求展開調研,比如線下文旅及相關機構對圖片視頻再加工的具體訴求,每一步都需貼合當地市場特性。
深圳一家專注環保技術的高新技術企業,計劃以香港為起點設立分公司、逐步拓展海外市場,但公司負責人直言,即便在香港展業也面臨“信息壁壘”,“香港離深圳很近,可我們很難直接獲取當地產業政策,也沒有明確的對接渠道,只能靠熟人牽線了解信息。連本地業務都有不小挑戰,真正走向全球的難度可想而知。”
河北源達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郝旭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公司業務專注于量化交易軟件的研發,目前在國內增長較快,計劃拓展海外市場獲得更大的市場空間,但也面臨兩方面的挑戰:一是國內及國外監管層對量化交易軟件的監管態度;二是文化差異,需要了解當地客戶的使用習慣、征信水平等。
對于企業出海的破局方向,騰訊公司副總裁韓開創此前在公開論壇上給出建議:企業布局海外,除了重點關注政策合規、文化習俗適配,還需精準評估當地市場規模、增長潛力與自身業務的匹配度;同時,配套基礎設施能否支撐業務運轉、技術能否形成標準化并獲得當地認可、是否有成熟的生態合作資源與人才落地條件,都是決定出海成敗的關鍵因素。
校對:楊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