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圓通速遞的無人配送車行駛在江西宜春市的道路上。
周亮攝(影像中國)
數據來源:國家郵政局
制圖:張丹峰
沒有駕駛員,卻能在復雜路況中精準避障;不需要休息,就能實現全天候不間斷配送——身形小巧、行動靈活的無人配送車已走入日常生活,或穿梭城市街巷,或服務邊遠鄉村,成為快遞物流供應鏈的新興力量。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臺無人配送車投入規模化應用,為100多個細分場景用戶交付上億件訂單。無人配送車,為何能批量上崗?加速邁向規模化應用,還需解決哪些問題?近日,記者在產業一線進行了探訪。
上新場景,帶動產業變革
“無人車行駛中,請保持車距。”上午8點半,韻達快遞湖南岳陽市云溪網點,無人配送車準時上崗。約10分鐘后,它穩穩駛達一處小區里的快遞驛站。
遠程解鎖、快速卸貨、一鍵啟動,驛站工作人員一番熟練操作后,無人車順利踏上返程。經過半年的本地化測試,目前云溪網點已投用6臺無人車,覆蓋周邊50多個社區,單日配送量上萬件。
這邊,配送用上新設備;那頭,攬收迎來新運力。在江蘇無錫市的陽山水蜜桃采摘季,20多臺順豐無人配送車穿梭果園田間,沿著既定線路完成攬收點之間的串聯接駁。“這些車通過云端平臺進行高精度定位,精準往返于攬收點與網點。”順豐快遞無錫中轉場負責人李奕文介紹。
隨著智能技術與現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鄉經濟循環中,無人配送車有了更多打開方式。
在北京市順義區,美團無人車推出了騎手+無人車組合配送模式,用戶下單后,先由無人車將批量訂單運送至中轉駐點,再由騎手完成“最后一百米”的上門配送;在安徽合肥市,一家大型連鎖零食品牌的門店提交補貨需求后,菜鳥無人配送車即可自主完成從倉庫到門店的補貨工作。
應用場景不斷上新,帶來的是多方面的產業變革——
降成本。“相較人工配送,使用無人車的運營成本能降低近一半。”韻達云溪網點負責人姚磊介紹,“隨著業務量增長,還能進一步挖掘降本潛力。”
提效率。“無人車與騎手相互配合,讓速度和效率不斷提升。”美團無人車業務部運營負責人李達介紹,今年騎手每月平均交付訂單量比去年增長10%,收入增加數百元。
增價值。“無人車讓快遞員騰出精力來,有機會從事產銷對接、管理運營等,拓展員工和企業的增值空間。”順豐速運陸運運力規劃負責人魏飛翔說。
“充分發揮無人車可全天候運轉、彈性靈活、經濟環保且效益可觀的優勢,快遞物流已成為無人車最具規模化潛力的應用場景之一。”國家郵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協同產需,打開廣闊前景
使用規模越來越大、覆蓋范圍越來越廣,無人配送車批量上崗的背后,是產需兩端的緊密協同。
看供給端,新石器無人車自2021年獲得國內首批無人配送車上路資質后,發展不斷邁向新階段:去年,該公司的年交付量首破千臺;今年,更實現了單月交付量超千臺。
看需求端,自2023年部分網點首次投用無人配送車以來,中通快遞的無人車隊規模快速壯大。截至目前,超2000臺中通無人配送車每天在200多個城市運送超20萬件包裹,累計運行里程已逾2000萬公里。
今年4月,中通快遞與新石器無人車簽署合作協議,將數字化觸角延伸至收轉運派各環節;7月,申通快遞與菜鳥無人車達成戰略合作,攜手探索適配多場景的新車型與商業模式。
“技術研發與場景驗證同頻共振,助力了無人配送車快速步入規模化。”在新石器無人車創始人余恩源看來,無人車企業聚焦整車研發,承擔技術迭代和產品升級的任務;快遞物流企業則依托完整的倉揀配體系,進行算法優化和模型驗證,提供應用土壤,打開廣闊前景。
技術與場景磨合適配,不斷降低著制造成本和使用門檻。“5年前,單臺無人配送車的硬件成本普遍在30萬元至50萬元之間,現在已降至10萬元以內,僅為國外同類產品的1/10。”余恩源介紹。
“無人配送車駛入現實生活,離不開政策環境的完善。”美團無人車業務部公共事務負責人郎丹表示。
一臺無人車順利上路,需要經過路權開放、牌照發放、配套管理和數字監管等多個環節。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已有上百個城市開放無人配送車輛路權,覆蓋超80%的主要物流節點城市。今年以來,北京、深圳頒發L4級自動駕駛微型貨車測試牌照,標志著自動駕駛貨運服務進入多場景、規模化發展階段。
完善政策,助力數智轉型
在不遠的未來,無人配送車將駛向何方?不少業內人士給出了他們的預期——
場景更多元。無人配送車正加快從末端配送拓展至干支線物流等多環節。“未來,它將與低空經濟、商超零售等新業態深度融合,演化出豐富的應用前景。”中通快遞業務創新部高級經理王琪說。
形態更多樣。“不同場景需求帶來日趨豐富的產品類型,更多符合車規的自動駕駛貨車及多種專用車型會不斷涌現。”李達表示。
運行更高效。“隨著上路運營的無人車數量增多,數據訓練模型會持續進化,自動駕駛的流暢度、安全性、可靠性將大幅提升,讓無人配送車更好滿足多元物流需求,成為城市運力的有效補充。”余恩源認為。
奔赴美好愿景,也需要跨過困難和挑戰。
一方面,政策體系有待完善。多名受訪者表示,目前各地試點政策差異較大,企業面臨著多次申請、準入權限不一等問題,期待出臺國家層面的無人配送車管理實施細則,以更完善和開放的政策夯實行業發展基礎,為無人配送車規模化商用打開更大窗口。
“近年來,國家郵政局相繼出臺無人車相關研發指南、服務規范等行業標準,提速中大型快遞物流車的落地應用。”國家郵政局政策法規司原副司長靳兵介紹,下一步將印發人工智能+郵政快遞融合發展實施意見,加快推動無人機、無人車、智能云倉的規模化應用。
另一方面,技術升級仍有空間。“無人配送車邁向更大規模應用,要通過技術創新,更好兼顧效率與安全、可靠性與成本,讓更多企業用得起、用得好。”魏飛翔說,比如應對極端天氣、突發情況等,需要海量數據積累和算法迭代予以支撐。
路雖遠,行則將至。“近年來,我國快遞業務量持續攀升,傳統物流企業面臨成本上升和效率瓶頸。以無人技術有效銜接供應鏈各環節,將成為推動物流降本增效的重要路徑。”在靳兵看來,無人技術的快速普及,有望優化人、車、貨、場等要素配置,助力快遞物流業向數智化轉型。
記者手記
人機協同 未來可期
無人配送車等技術的規模化應用,是否會大量取代人工,減少就業崗位?
不妨先看當前的應用場景:在繁華都市,無人配送車主要奔忙于網點到門店之間,充當短駁司機的角色,并未替代一線快遞員;在廣袤山鄉,無人配送車上高原、進深山,更是分擔快遞員壓力的好幫手。
長期看,與快速攀升的快遞業務量相比,末端運力仍處于相對短缺狀態。人機協同、分段履約的創新運營模式,在降本增效的同時,還將助推物流從業者完成從“體力交付者”到“智能運維者”的蛻變。事實上,這樣的轉變已然發生。在一家快遞企業,已有數百名快遞員轉型成為無人配送車運維員。
回望過去,技術創新往往會創造更多的發展機遇和工作機會。以快遞物流業為例,自動分揀設備的應用就有力支撐了快遞業務量的高速增長,既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帶動了萬千快遞員的就業。
在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搶抓人工智能新技術、大力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是快遞物流業謀篇布局、主動破局的應有之義。我們有理由相信:人機協同,前景廣闊;數智應用,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