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飛光纖是全球領先的光纖預制棒、光纖和光纜供應商。圖為長飛總部大樓。
位于武漢光谷的湖北九峰山實驗室主要聚焦化合物半導體研發和創新。圖為科創人員正在進行產品中試。
湖北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景觀。
以上圖片均為張璨龍攝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了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金融系統要著力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近年來,金融系統扎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有力支持國家重大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十四五”時期,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普惠小微貸款、綠色貸款年均增速超過20%,我國在綠色金融、普惠金融、數字金融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從今天起,本版推出“深度觀察·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系列調研報道,生動展現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發展的新氣象、新成效,為進一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集智聚力。
——編 者
因光而生,聚光成谷。湖北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被稱作“中國光谷”,是唯一以“光”命名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行走在光谷,無時無刻不感受到它的開闊,這里是中國最大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全球最大光纖光纜研發制造基地。
行走在光谷,又無時無刻不感受到它的濃縮。從拉出第一根光纖的簡易實驗室,到如今50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密布的科創之城,創新“濃度”高到平均每天有10項發明專利誕生。
這里同樣是金融業態豐富的科技金融之城。金融密度之大,各類科創金融機構超過1100家,信貸、保險、風險投資、私募基金、融資租賃、商業保理等金融業態齊備。
厚植科技資源富集優勢,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光谷這束創新之“光”在金融之翼的托舉下持續閃亮。
提供全鏈條金融服務,助力創新之舟乘風破浪
一根預制棒能拉出1萬多公里的光纖。
登上30米高的拉絲塔,晶瑩透亮的光纖預制棒懸于頂端,高溫炙烤下,棒體熔融成絲,飛瀉而下。“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光纖預制棒,一根棒制出的光纖,能從北京拉到倫敦。”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鄭昕介紹。
長飛,取意為“長江邊的飛利浦”,是上世紀80年代我國與荷蘭飛利浦建立的合資公司,帶著“用市場換技術”的時代印記。但關鍵技術不可能“換”來,進入新世紀,“把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成為長飛的新使命。
從引進到自主研發,再到反向輸出新技術,如今長飛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光纖預制棒、光纖和光纜供應商。“沒有金融支持,只靠‘私房錢’,長飛無法做大做強。”鄭昕說。
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性金融率先發力。“在沒有質押擔保的情況下,我們為長飛發放首筆4700萬美元的中長期信用貸款,助力企業打開自主創新局面。”國家開發銀行湖北分行科技金融處處長祝飛說,當時企業創新前景未明,這筆貸款的發放并不容易,“借助專家銀行的優勢,經過反復評估和研判,我們對企業未來堅定看好。”
這筆貸款幫助長飛掌握預制棒制備技術,鞏固了國內市場領先優勢。但新挑戰接踵而至,面對市場波動及海外廠商的傾銷,如何應對?仍是創新!長飛建設湖北潛江生產基地,掌握了所有預制棒制備技術路線并實現量產,筑高技術“護城河”的同時極大降低生產成本。
“我們通過貸款和國開發展基金支持長飛實現主流預制棒制備技術全覆蓋。”國家開發銀行湖北分行科技金融處客戶經理曹石蘊介紹,投貸聯動、雙管齊下,國開行湖北分行目前已累計提供超過50億元的資金支持。
技術積累推動“引進來”變成“走出去”。2019年,中國銀行湖北省分行提供6.8億元跨境保函,人保財險湖北分公司提供了近30億元風險保障。有了金融的“保駕護航”,長飛開始反向輸出產品、設備和技術,并參與起草數十項國際標準。
技術創新還在向上下游拓展。交通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和農業銀行等專項授信陸續下達,成功發行5億元科技創新債券……今年,金融加力支持長飛半導體元器件等研發項目。
并購貸、項目貸、跨境貸、信用證、國內國際保函、公司債、上市……長飛光纖資金與稅務部經理楊晟歷數:“科技金融產品,我們能用盡用。”
“自主創新打破壟斷,我們的光纖價格下降至20多年前的1/10。”鄭昕說,質優價廉的國產光纖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億萬用戶駛上信息高速公路。
一根光纖上可實現1128億人次同時通話。
光谷大道東側,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帆船造型的大樓格外引人矚目。“光”從這里出發,輻射全球,為近50億人口提供通信服務。
從光纖制造到光芯片生產、通信應用,烽火通信是覆蓋完整光通信產業鏈的“全能選手”。“金融服務無縫嵌入全產業鏈的研發中。”烽火通信財務管理部負責人李大偉說。
“我們創新貸款模式,不盯財務報表,而看創新能力,依據未來訂單和預期收入進行融資授信,辦理11億元技術創新專項貸款,支持烽火通信子公司服務器研發項目。”中國工商銀行武漢科技金融中心負責人楊名杰說。
從2001年在上交所上市募集16億元資金,到創新積分貸、科創貸、專精特新貸等各類貸款支持,烽火通信直接融資、間接融資兩條腿走路,為全產業鏈創新輸送燃料,公司每年研發投入占比超過14%。
一根光纖拉出一個世界級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圍繞創新鏈部署資金鏈,一個全鏈條的科創金融服務體系也追光集聚,為長飛光纖、烽火通信這樣的創新“巨艦”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創新動力,在光電子信息技術賽道乘風破浪。
覆蓋全生命周期,滋養科創新苗拔節成長
光谷的創新森林中,有枝繁葉茂的大樹,也有茁壯成長的新苗。1741家創新型中小企業、808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51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在這里次第生長,全生命周期都伴隨金融活水的滋養。
自動識別違章行為、智能控制交通信號……車水馬龍的武漢東站,采用武漢中科通達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開發的全息路口解決方案后,通行效率提升25%。
“扎根光谷軟件園10多年,從7個人的軟件‘工程隊’干到上市公司。”公司董事長王開學清晰地記得,創業之初第一筆貸款來自“鄰居”——當時漢口銀行就在公司隔壁,由此開始10多年合作的“緣分”。
“我們根據企業成長階段及時調整授信方案,從提供第一筆1000萬元的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發展至今,授信額度最高增至1億元。”漢口銀行科技金融服務中心副主任沈靜介紹。
不同發展階段,需要不同的金融“養分”。“我們建立三級項目庫,為企業分級融資。”沈靜說,漢口銀行還聯合券商與投資機構發起成立“投貸聯盟”合作平臺,為企業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
初創期,中科通達位于基礎層項目庫,通過平臺接入投資機構、輔導券商,獲得AB輪融資各2000萬元;成長期,中科通達升至項目庫的精選層,通過平臺引薦獲得3年期5000萬元低息融資租賃支持。
2019年,科創板開市,定位培育“硬科技”。漢口銀行推出“科創上市貸”,中科通達首個“嘗鮮”,獲得5000萬元授信。王開學說,有了這筆資金支持,公司啟動智慧交通建設平臺等項目,迅速提升了經營規模和創新實力。
2021年,中科通達成功登陸科創板。“上市后,我行將中科通達升至核心層項目庫,除提供并購貸、股權質押貸等配套信貸產品外,也提供市值管理、并購顧問等綜合金融服務。”沈靜說。
將技術專利轉化為發展紅利,是金融支持科技型企業成長的關鍵。
武漢元光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依托大數據分析的智慧交通服務商,企業研發的“車來了”APP能夠提供實時公交信息,已覆蓋全國200多個城市的2.9億用戶。企業發展過程中,武漢農商行幫助公司的7項專利轉化為發展資金,實現技術成果轉化質的突破。
“知識產權是創新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是科技金融支持企業成長的重要錨點。”武漢農商行科技金融中心負責人劉新介紹,武漢農商行已通過知識產權質押對元光科技累計發放貸款3000萬元。
如何識別知識產權的“含金量”,把“知產”變資產?“內部強化盡職調查,外部與知識產權部門合作引入專利評價體系,內外結合全面評估企業的知識產權布局、發展地位和前景。”劉新說,如今線上申請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最多只需兩天。
產品創新、業務轉型的背后是底層邏輯的根本變化。“金融機構要切實轉變觀念,從看‘磚頭’到看專利,看懂技術、看準創新,才能做好科技金融。”劉新說。
以改革促創新,推動“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
沒有柜臺,沒有ATM機,取而代之的是開放式卡座、特色金融產品展板——走進位于光谷金融中心的漢口銀行科技金融服務中心,像走進一個溫馨的會客廳。
“我們為服務科技創新而設。”沈靜介紹,2016年,漢口銀行在光谷設立全國首個持牌經營的科技金融專營機構,從部門設計到產品規劃,緊緊圍繞科技創新布局。總行設立科技金融一級部門,再建立科技金融服務中心、科技特色支行,獨立的科技金融“骨架”自上而下搭建;聯合引入創投、券商、擔保、保險等機構,一站式科技金融服務串聯成網;匹配不同發展階段融資需求,開發“知識價值信用貸”“科企貸”“共贏貸”“鄂質貸”“科技人才貸”等30余項特色產品,不斷充實科技金融“血肉”……
“發展科技金融的重點是引導更多金融資源向發展新質生產力聚集,加快構建與科技創新相適配的科技金融體制機制,積極助力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重點領域,暢通‘資金—資本—資產’循環。”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湖北監管局局長龐雪峰表示,目前,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股權投資、科技企業并購貸款、科技保險創新示范區等多項全國金融改革試點已在湖北落地生根,科技金融的“湖北實踐”正在不斷開花結果。
——打響“專”字牌,開辟金融服務新賽道。
像漢口銀行一樣,扎根光谷的金融機構不斷深化對科技創新規律的認知,通過設立專營機構、專職服務團隊、專屬審批流程、專有金融產品、專門考核制度,探索科技金融的全新邏輯。
祝飛認為,專業人才隊伍是發展科技金融的基礎,“國家開發銀行湖北分行按照‘科技+金融’的復合型人才的原則組建專門服務團隊,讓金融更‘理解’科技。”
楊名杰介紹,考核制度激活發展動力,“工商銀行湖北分行把對科創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提高3個百分點,同時提高科技金融指標在績效考核中的占比。”
——做好“特”字號,因地制宜服務創新鏈。
從“光”出發,拓展至“芯屏端網”,金融機構立足于武漢電子科技創新鏈和信息產業集群,打造特色化的服務機制。
“深耕當地特色的產業鏈創新鏈,才能更深層次理解科技企業的技術路徑、業務模式、資金痛點和發展前景。”楊名杰說。
“作為中小金融機構,更要立足當地特色開展特色化經營,不斷將服務下沉,覆蓋更多中小微企業,鏈接更多首貸戶。”沈靜說。
——念好“合”字訣,齊心協力解難題促共贏。
東湖高新區金融局組織各類機構“握指成拳”,推動8家頭部保險公司成立全國首個科技保險共同體,設立10億元天使母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金融機構落戶最高獎勵2億元;
湖北金融監管局制定科技金融服務能力提升行動方案,聚焦組織框架、產品創新、考核激勵等方面明確16項任務,推動成立總規模66億元的6只AIC基金,指導發放科技企業并購貸款7.32億元;
…………
行走在光谷,處處都是追光的故事。在金融托舉下,這束光更加明亮閃耀,在追光的過程中,金融也在不斷重塑新理念、新優勢。
“對創新包容度更高,不良率反而降低了”“融資結構不斷優化”……不少金融機構表示,寫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不僅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科技強國的要求,更是越來越內化為金融機構自身高質量發展的需求。
在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引下,寫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呈現新氣象新作為。今年上半年,光谷高新區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2277.89億元,占湖北省近1/4,較年初增長14.08%;科技保險已為光谷4984家(次)重點科技企業提供4424.74億元風險保障……追光而行,奮楫而上,一幅金融、科技、產業相互塑造、緊密耦合、良性循環的美好畫卷正徐徐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