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5年度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喬爾·莫基爾(Joel Mokyr)、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以表彰他們“對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的闡釋”。
其中,一半獎金授予莫基爾,以表彰其“發現了通過技術進步實現持續增長的先決條件”,另一半獎金則共同授予阿吉翁和豪伊特,以表彰其“通過創造性破壞實現持續增長的理論”。
圖源:圖源諾貝爾官網
近三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情況
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MIT教授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MIT教授西蒙·約翰遜(Simon Johnson)、芝加哥大學教授詹姆斯·A·羅賓遜(James A. Robinson)三人共同獲得,表彰其“對制度如何形成以及如何影響繁榮的研究”。
阿西莫格魯研究領域包括宏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等,他還是多本暢銷書作者,包括《狹窄的走廊:國家、社會和自由的命運》(The Narrow Corridor:State, Society, and the Fate of Liberty)《國家為何失敗:權力、繁榮和貧窮的根源》(Why Nations Fail: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等。
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克勞迪婭·戈爾丁(Claudia Goldin),表彰她對促進女性勞動力市場結果理解的研究。
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教授Douglas W.Diamond和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教授Philip H.Dybvig等3名美國經濟學家,表彰他們對銀行和金融危機的研究。
諾貝爾經濟學獎全稱為“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旨在獎勵在經濟學領域作出杰出貢獻的學者。最早可追溯到1968年,當時,瑞典中央銀行(Sveriges Riksbank)為紀念諾貝爾獎創始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設立了經濟學獎。
自196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開始頒布,截至2025年10月12日,該獎共計頒發56次,96人摘得桂冠。其中,26位獲得者為獨立獲獎,2位和3位獲得者分享諾獎的次數分別為20次、10次。
其中,最年輕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埃絲特·迪弗洛,2019年獲獎時為46歲。彼時,埃絲特·迪弗洛與其丈夫阿比吉特·班納吉以及哈佛教授邁克爾·克雷默共同獲得諾獎,以表彰他們“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
最年長的得主是里萊昂尼德·赫維奇,2007年獲獎時已90歲,彼時,其與埃里克·馬斯金、羅杰·邁爾森共同獲獎,以表彰其“奠定機制設計理論基礎的工作”。
截至目前,已經有3位女性經濟學者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包括最年輕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絲特·迪弗洛,以及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克勞迪婭·戈爾丁。
諾貝爾獎已走過124年歷程
諾貝爾獎自1901年首次頒獎以來,已經走過了124年的歷程,頒發給了1000多名得主。但諾貝爾基金會依然富得流油,獎金不僅看不到花完的跡象,甚至還漲了。特別是從2023年起,單項的諾獎獎金已經從1000萬瑞典克朗,漲至11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836萬元),創歷史最高紀錄。每個獎項最多3名獲獎者可以分享獎金,獲獎者還將獲得一枚18K金的獎牌和一份證書。
1895年,瑞典化學家諾貝爾決定立下遺囑,將部分遺產變作基金,用以成立諾貝爾獎(Nobel Prize)。諾貝爾希望,每年運用基金利息支付獎金,表彰對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得主。第二年,諾貝爾便去世了。直到1900年6月29日,瑞典專門成立了諾貝爾基金會,并由其董事會管理和發放諾貝爾留下的獎金。
真正的諾貝爾獎,是在他逝世五周年后的1901年才首次頒發。此后,除了因戰時中斷,每年10月都會公布該年度得主,并在每年12月10日的下午舉行授獎儀式頒獎,以此紀念諾貝爾的逝世日期。
最初,諾貝爾的遺產只有3100萬瑞典克朗,單靠這筆遺產是遠遠不夠發這么多獎金的。但如今,諾貝爾基金資產已經超過了61億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46億元),相比最初的金額,增值了近200倍。在這背后,全靠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理財。可以說,諾貝爾基金會是將諾貝爾的這筆遺產當做一項百年理財產品在運作。
來源:綜合自諾貝爾獎委員會官網、澎湃新聞、時代周報
校對: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