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網
李映泉
2025-10-13 17:44
10月1日,我國自主研發的核聚變裝置(BEST)建設取得關鍵突破:首個關鍵部件——杜瓦底座成功落位安裝,標志著這一大國重器的主體工程建設步入新階段。在技術突破與政策紅利的雙重驅動下,資本市場正以真金白銀為核聚變的未來投票。10月10日,核聚變指數創下2009年12月31日(基日)以來的歷史新高。自去年“9·24”行情以來,核聚變指數累計大漲116.67%,今年年內漲幅則達到了81.61%。
開源證券認為,可控核聚變技術路線百花齊放,磁約束、Z箍縮、FRC等技術路線均迎來重要變化。當前全球在運/在建的核聚變項目主要由公共資金主導,多采用磁約束技術路線;規劃中的核聚變項目主要由私營資本主導,技術路線趨于多元化;全球聚變競賽已拉開帷幕,各國聚變公司融資活動頻繁,美國科技巨頭亞馬遜、微軟等踴躍入局核聚變公司投資。參考當前國內裂變堆每年10GW級的核準建設節奏,若核聚變電站順利實現商業化,未來批量建設情景下年投資額或將達數千億元。
中銀證券認為,1)核聚變被視為人類理想的終極能源,其中托卡馬克裝置最具商業化潛力。核聚變是幾個較輕的原子核結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實現將質量轉化為能量的過程。2)磁體是磁約束聚變裝置的核心部件,超導助力商業化加速實現。3)超導磁體的材料制備與繞制工藝是關鍵,高溫超導磁體制備壁壘較高。4)超導磁體應用前景廣闊,有望充分受益于可控核聚變的商業化。若核聚變完全商業化,根據Ignition Research的預計,到2050年可控核聚變行業將成為一個至少1萬億美元的市場,對應超導磁體空間超千億美元,潛在市場規模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