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福建日報聯合調研組
證券時報、福建日報“從資本市場看地方高質量發展”大型融媒報道采訪組日前走進福建,進行深度調研。
潮涌八閩,海風千年。從近代福建船政學堂孕育的“科技火種”,到如今人工智能時代閩企的破浪前行,福建這片土地上始終傳承著“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敢闖敢試的拼搏基因。昔日,閩商以“愛拼才會贏”的精神,在山海之中開辟通途,用帆影織就橫跨大洋的海上絲綢之路。如今,福建企業正以“‘AI’拼才會贏”的新姿態,在AI浪潮中開啟波瀾壯闊的“數字絲路”新征程。
2025年上半年,福建省GDP逼近2.8萬億元,同比增長5.7%,澎湃動力之下,是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8%的“科技引擎”。資本市場上,閩企同樣繪就了亮眼圖景:截至2025年9月30日,全省174家境內上市公司總市值突破5.22萬億元,穩居全國第六。排名背后,是福建企業“數智進化”的堅實足跡。從智能轉型到產業重構,從價值鏈攀升到生態重塑,AI不僅重塑著新舊產業的脈絡,更牽引著福建經濟發展向高能級躍升。
八閩大地如何在AI浪潮中搏浪前行,讓“愛拼才會贏”的精神煥發出嶄新的時代強音?近日,證券時報、福建日報“從資本市場看地方高質量發展”大型融媒報道聯合調研組走進福建,深入一線采訪上市企業、監管部門,探尋AI賦能產業升級的“福建路徑”。
激活“敢試”基因:描繪人工智能新藍圖
福建,自古便是科技海洋的“破浪者”,其“先行敢試”的基因從未改變。1866年成立的福建船政學堂,便是中國近代科技、工業和高等教育的“搖籃”,造船、冶金、鐵路、電信、飛機制造……眾多新式工業在此萌芽。嚴復、鄧世昌、詹天佑等一代俊杰在此啟航,以技術報國、自強革新的精神,在時代滄桑巨變中寫下壯闊篇章。
穿越百年風云,福建船政學堂蘊藏的創新、開放基因,依然根植于八閩大地的血脈之中,激勵著新時代福建企業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浪潮中勇立潮頭。如今,福建的“AI藍圖”已然清晰:以數字經濟的發展當“畫布”,以算力基礎設施和光學元器件等上游硬件突圍為AI產業重筆描繪出“堅實底座”,憑政府和企業“先行敢試”的精神開拓應用場景,從而建起AI產業發展的“摩天大樓”。
這“畫布”早在世紀之交就已鋪好。200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以跨世紀的戰略視野作出了建設“數字福建”的戰略決策。到2024年底,福建的數字經濟規模達3.2萬億元,占到了全省經濟總量的55%,數字化水平穩居全國第一梯隊。超前的信息化建設、政務數字化升級和工業互聯網探索,為人工智能時代預先鋪好了“高速公路”,打通了“數據江河”。
總部位于廈門的國投智能便在這樣的“畫布”中致力成長為全球領先的數據智能與安全服務的企業,其電子數據取證業務已經連續超十年市場份額全國第一,并在數字經濟的“地基”上蓋起了“AI大樓”。2025年上半年,國投智能AI相關產品收入達1.67億元,已經占到了公司總營收的30%。 ?

國投智能公司展廳展示的人形機器人產品 宋春雨/攝
國投智能總經理周成祖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在電子數據取證的‘主干道’上,我們依靠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賦能構建了更強的技術壁壘。在公共安全大數據賽道上,我們擁有信創大數據操作系統等,可以助力客戶實現‘喊一嗓子就出來結果’,構筑了獨特的競爭優勢。”
周成祖認為,數字化就像是一場馬拉松,人工智能是其中的“加速”階段。他舉例稱:“像電子數據取證業務,過去依靠人工翻賬本,如今借助AI和MYOS統一操作系統,讓復雜場景下的取證效率提升了30%以上,下一步將是‘無人化’現場勘查。”
數字經濟與人工智能“相互加速”,形成了良性共振,福建為這些“產業快車”構建了堅固的硬件“底盤”。在人工智能時代的“新電能”——算力這條賽道上,總部位于廈門的科華數據正以“智算+光儲”融合創新的獨特路徑,為福建乃至全國智能算力的建設提供關鍵支撐。科華數據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智算中心領域,國產算力基礎設施已成規模,硬件自主能力強大,公司致力于打通軟硬件全棧生態,構筑自主的技術主權。
“隨著AI算力高密度、高能效等核心需求的提升,科華數據持續加大液冷技術研發創新,與頭部國產GPU廠商聯合推出高密度液冷算力POD,專為高性能GPU服務器集群自主研發新一代基礎設施微環境,可高效支撐AI訓練、推理及通用計算等多樣化場景,實時保障高性能算力需求。”上述負責人稱。
如果說算力是AI快車的“動力引擎”,那光學元器件就是這趟快車體內的“車載芯片”、頭頂的“激光雷達”,在芯片、圖像處理、機器視覺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光通信則是這趟快車腳下的“高速公路”,聯通著各大數據中心,以及數據中心內部的服務器和存儲設備。
騰景科技研發的精密光學元組件和光纖器件,已經廣泛應用于AI領域。騰景科技董事長余洪瑞表示,隨著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新產業的蓬勃發展,中國光電子元器件產業正迎來戰略機遇期,對高端、關鍵元器件技術的突破和國產化,將成為國內產業發展的重點。

騰景科技公司展覽室 宋春雨/攝
“我們正緊跟AI算力需求驅動高速光互聯技術快速發展趨勢,推進在AI算力網絡高速光引擎、高速光通信組件、CPO光互連組件、OCS全光交換機元組件的產品和技術布局,推動光通信業務規模繼續擴大。”余洪瑞表示。
貫通了AI的基礎層和技術層,福建在應用層同樣大放異彩。在社區、家庭、醫院這些最常見的生活場景中,狄耐克正以AI技術重塑人們的生活方式。狄耐克董事長繆國棟表示:“我們的智慧社區解決方案已經融合了DeepSeek、科大訊飛AI大模型,同時集成了人臉識別、語音識別、指紋識別、車牌識別等人工智能的子系統,打破了人與社區、家庭之間的信息孤島。我們的智慧醫院產業也在積極探索融入AI技術,形成了‘感知—分析—預警—干預’的智能護理生態,能夠幫助醫院更高效地進行臨床檢測。”

狄耐克全產業鏈企業展廳 宋春雨/攝
繆國棟認為,未來的智慧社區、智慧家庭、智慧醫院等都將運用AI作為信息處理中心,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也必將深度賦能整個智慧城市的發展和未來。
政策支持也為AI技術在福建的落地應用摁下“加速鍵”。周成祖表示,今年上半年,廈門發布了首批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機會清單,聚焦“政務+AI”領域,吸納了各部門的AI應用需求。他說:“對企業來說,這份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機會清單的發布意義重大,為企業加速技術產品迭代升級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將大大幫助我們加速創新成果的轉化落地。”
奔涌“敢闖”浪潮:繪就技術遠征“航海圖”
除了“創新敢試”的基因,福建還有“開放敢闖”的精神,這片土地自古便“向海而生”,閩商闖蕩世界的腳步從未停歇。自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泉州刺桐港開啟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福建的血液里就流淌著蔚藍色的開拓基因。
“海”的韻母便是“AI”,昔日海上絲綢之路千帆競渡的盛景,如今已演化為數字時代的技術出航,從“向海而生”到“向AI而生”,新時代閩商正在開啟“數字絲路”新紀元。
對市場的洞察,成為福建企業在嶄新紀元里破浪前行的“風帆”。早在2010年,美圖公司就成立了MT Lab(美圖影像研究院)投身人工智能探索,以技術磨劍鑄成開拓全球市場的鋒刃。

美圖公司展覽廳 宋春雨/攝
2025年上半年美圖海外市場成績亮眼,截至6月30日,美圖公司全球月活躍用戶數達到2.8億,同比增長8.5%。其中,中國內地以外市場月活躍用戶數為9800萬,同比增長15.3%。美圖公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圖深入了解全球多元審美需求和市場趨勢,反向推動研發與創新。
數據顯示,今年2月,“AI換裝”推動美顏相機奪得泰國、越南、日本、新加坡等12國應用商店總榜第一。6月,Wink憑借“畫質修復”登頂印度尼西亞、老撾應用商店總榜第一。6月,美圖秀秀憑借“AI閃光燈”拿下柬埔寨、老撾、文萊應用商店總榜第一。7月推出的RoboNeo拿下中國、西班牙App Store分類榜第一。
據美圖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美圖全球化不是單純做好本土化,而是選擇目標市場,定位垂直場景,通過做市場競爭地圖、用戶調研,提煉全球用戶的共性,研究不同國家的審美潮流。同時,在內部進行分享找到最大公約數,并與自身能力匹配執行。
此外,美圖將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推出更多貼合當地文化、審美的功能與產品,比如繼續精細化運營“X-Design”“Vmake”等生產力工具,提升用戶體驗,打開中國AI應用出海新突破。
對技術的深耕,則是福建企業于創新浪潮中穩健前行的“槳板”。福晶科技是中國在激光與非線性光學晶體、精密光學元件和光學器件領域最具代表性的企業之一,其產品直接供應給大族激光、相干公司、通快等國內外知名激光器廠商。
在國內,福晶科技正布局激光加工和光電科研市場相關領域的核心元器件國產替代,并乘AI東風加速光通信業務發展。“在國外,我們基于激光和光通訊市場的全球分布情況,始終積極開拓歐洲各光電強國以及日韓、東南亞市場。”福晶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
上述負責人表示,經過中國光電行業元器件廠商多年的布局和追趕,中外差距已經日漸縮小,中國企業已全面占領國內光電中低端市場。目前的差距主要集中在高端應用方面,更具體地說是高端設計、制造和集成能力。
“所以在產品細分市場布局上,我們避開了‘低端替代紅海’。不斷強化在非線性晶體、超快激光晶體的領先地位,同時加碼高端新品,既滿足國產替代需求,也在國際市場形成了技術壁壘,減少被替代的風險。”福晶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
福建企業“闖蕩四海”的精神,在廈門這片開放熱土上表現得尤為鮮明。廈門證監局表示,廈門上市公司出口導向特征顯著,多家企業占據了全球產業鏈關鍵位置。2024年廈門共有55家上市公司發生海外業務,實現境外業務收入3337億元,占到了廈門外貿出口總額的67%。如今,廈門上市公司業務出海跑出“加速度”,80.9%的上市公司積極布局海外業務或產能,高出全市場平均水平13.3個百分點。
曾經的閩商,以茶葉、絲綢、瓷器叩開了世界貿易的大門。如今的閩企,則以AI軟件、高科技硬件等產品開辟了出海新航線,以敢闖之勁、創新之魂,將產品出口升級為技術賦能,在世界產業版圖中刻下了鮮明的“福建坐標”。

傳承“敢融”血脈:勾勒資本甘霖“氣象圖”
數百年前,出海是金融變革的“開山炮”,當隆慶元年海禁松動,一船又一船的白銀從美洲等地涌入福建月港時,大明朝的經濟脈絡悄然被重新編織,掀起了“白銀貨幣化”的浪潮。如今,金融革新則成了企業出海與發展壯大的“加速器”,福建的科技企業借助金融與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支持,書寫了一個個從初創到龍頭、從本土到全球的跨越式成長篇章。
福建的“數字絲路”并非一蹴而就,AI產業并非一天就能長成參天大樹,創新的樹苗需要政策的呵護和金融活水的灌溉。福建省委金融辦相關負責人表示:“聚焦科技型企業各成長階段融資需求,福建聚力打通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存在的堵點卡點,全力構建覆蓋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資本市場服務體系,不斷提升融資效能。”
福建省委金融辦建立了“動態篩選、靶向發力”的上市后備企業發掘機制,充分調動行業部門、地方政府、金融機構、科技園區、市場主體等各方積極性,實現動態管理、持續擴容、優中選優,同時每年從省上市后備企業庫中精選百家優質科技型擬上市公司,實施“一企一策”的上市重點培育計劃。
為提升市場對初創型科技企業的投資信心,福建省出臺了《關于促進基金服務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支持設立了總規模20億元的省級專精特新母基金,試點最高50%的讓利及風險容忍。這些措施旨在系統性破除針對初創期科技型企業“不敢投、不愿投”難題,全面激發“真投早投、敢投長投”市場活力。
廈門市委金融辦則大力推動了“專精特新”專板建設。廈門市委金融辦表示:“我們全力動員企業入板,‘專精特新’企業入板程序簡便,不需要進行股改或中介機構出具意見就能自行申報,或由地方工信部門、投資機構等推薦入板培育。目前進入‘專精特新’專板培育的企業已超百家。專板培育層的企業還能夠通過‘綠色通道’在新三板掛牌,大幅壓縮其掛牌審核時間。”近期,廈迪亞斯、雅迅智聯率先成為全省前兩家通過“綠色通道”機制獲批掛牌新三板的企業。廈門證監局還聯合廈門市金融、工信、科技等部門實施科技創新企業上市資源培育工程。
目前,福建省委金融辦通過完善科技型上市后備企業認定標準,進一步優化申報條件、簡化申報程序、強化精準畫像,對專精特新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等優質科技型企業實施直接推薦入庫,并依托省級上市后備企業指導服務工作專班以及市、縣上市后備企業指導服務工作機制,聯合境內外證券交易所、證券業機構、區域股權交易市場等,對入庫企業分層分類做好跟蹤培育,如今,福建已經形成強大的上市后備力量。
廈門市委金融辦也持續對上市后備企業庫“提質擴容”,對獲得科技榮譽稱號的企業,可以豁免財務指標要求直接入庫,目前廈門市上市后備企業數量已達565家。
越來越多的福建企業乘資本市場的“巨輪”實現跨越式發展。“閩企科創板第一股”福光股份董事長何文波表示:“科創板上市,對于我們這樣的科技型企業助力非常明顯。我們當初的募集資金接近10億元,這些錢被用于投資光學領域最前沿的納米級精度產品,緊跟半導體產業發展需求,服務國家戰略布局。”

福光股份辦公樓 宋春雨/攝
在培育科技企業從初創到上市,為“數字絲路”鋪下更堅實基石之外,福建也建起了“金融絲路”,幫企業連通境外資本市場。2025年以來,廈門新增了4家境外上市公司,境外上市公司總數達到了33家。廈門證監局表示:“我們對擬赴境外上市的企業,特別是計劃發行H股的A股公司,開展了‘一對一’的跟蹤指導。多次走訪調研相關企業,深入了解其港股發行進展,幫企業積極協調解決相關問題。”
在福建省委金融辦、福建證監局的積極推動下,寧德時代順利在香港聯交所發行上市并累計融資52.9億美元,創下今年以來全球最大IPO紀錄,進一步鞏固了電池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今年以來,福建新增的境內外上市公司9家,其中7家為科技型企業,合計首發募資額達818億元,位居全國第一。截至目前,福建境外上市公司總數達105家。
在福建,各級政府部門正以對企業“躬身服務”的意識為畫筆,勾勒出時刻為大小企業灑下金融甘霖的“氣象圖”,讓更多的科技產業能像今天的人工智能產業一樣茁壯成長,成為“參天大樹”。
從福建船政學堂的“科技火種”,到刺桐港和月港“漲海聲中萬國商”的貿易盛景,再到今天AI領航、破浪出海的“科技艦隊”,福建敢闖、敢試、敢融通的血脈始終奔涌不息。未來,福建的企業和企業家們將繼續以“愛拼才會贏”的姿態,在這片寫滿無數故事的土地上,開啟科技創新與經濟躍升共振的嶄新征程。
(調研組成員:證券時報記者安宇飛、宋春雨,福建日報記者陳旻、張輝)
創新無止境 研發不言敗——解碼福建創新的底層邏輯
證券時報記者 安宇飛
“創新沒有錯誤,研發不談失敗。”走進國投智能新總部,墻上的一行標語赫然在目。這把解開福建創新密碼的“鑰匙”,解答了“敢闖敢拼”精神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演變成一套可復制、可培育、可生長的創新機制。
“大家有個誤區,總認為企業有‘上帝視角’,知道做什么產品一定能成功。但實際上,在充分的市場競爭中,沒有任何‘上帝視角’會告訴我們,今天做這個產品就一定會成為爆款。”國投智能總經理周成祖如是說。
創新,不是一場路線明確、終點清晰的“短跑”,而是一場需要不斷試錯、調整方向、沒有盡頭的漫長探索。它需要勇氣和判斷力,更依賴機制,需要允許失敗、鼓勵冒險的組織土壤。
國投智能便在公司內部推行了“極客模式”,允許有創新思路的員工自由組隊、申請經費、購置各種“稀奇古怪”的設備來“玩”創新。就像谷歌,允許員工把20%的工作時間用于自己感興趣的項目。正是這種模式,為國投智能孕育出了一系列拳頭產品。
而更具魄力的是國投智能的“A+X”創新創業計劃,公司主動孵化內部團隊,給予資金、平臺支持和足夠自由度,推動其大膽研發。這種模式下孵化出來的“服云”等項目團隊最終以數億元估值被收購,實現了員工、企業與產業創新的多贏。
這種創新理念并非個例,在福建,越來越多的企業正以不同方式踐行著“創新無禁區,不唯結果論”的理念。如美圖,依托其深耕多年的美圖影像研究院(MT Lab),推行內部創新機制,孵化出Wink、美圖設計室、開拍、RoboNeo等AI產品,形成了覆蓋生活與生產力場景的“產品全家桶”,打開國內外市場增量。
福建整體的生態也在支持創新、支持試錯:總規模20億元的省級專精特新母基金試點最高50%的讓利及風險容忍;福建證監局推動地方政府定期舉辦“創投日”活動,引導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支持科創企業發展……福建創新的真正密碼,或許就藏在這種對“失敗”的包容和對“過程”的尊重中。它不追求“上帝視角”的精準預判,而是通過機制建設打開創新空間、降低試錯成本,形成呵護創新種子的“雨林生態”。
正如周成祖所說:“一家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是技術,而是文化——能夠持續吸引人才、孵化創新的文化。”技術總會過時,創新永無止境。福建將創新的“單點突破”變成了系統生態的培育,而這正是福建從“數字大省”走向“創新強省”的底層密碼。
校對:祝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