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ST天茂9月底退市,今年以來已有25家A股公司完成退市,原因包括財務類退市、交易類退市、重大違法強制退市、主動退市、吸收合并等多種類型。其中,有3家公司選擇主動退市。
今年8月,*ST天茂公告,由于公司擬進行業務結構調整,面臨重大不確定性,可能對公司造成重大影響,擬以股東會決議方式主動撤回A股上市交易。
除了*ST天茂,今年主動退市的案例還包括中航產融、玉龍股份,原因和前者類似。中航產融主動退市的原因是“經營面臨重大不確定性,可能會對公司造成重大影響”,中航產融旗下的中航信托已被建信信托、國投泰康信托托管。
除了上述3家公司,還有兩家公司因為吸收合并而退市。其中,國泰君安證券吸收合并海通證券,海通證券已終止上市;中國船舶吸收合并中國重工,中國重工終止上市。
根據記者梳理,今年交易類退市較為普遍,其中股價持續低于面值成為部分公司退市的直接導火索。4月30日,*ST旭藍、*ST嘉寓、*ST東方、*ST富潤4家公司正式從A股市場摘牌。這4家公司均因觸及交易類強制退市情形,即連續20個交易日的每日收盤價均低于1元而被終止上市。
新“國九條”提出,深化退市制度改革,加快形成應退盡退、及時出清的常態化退市格局。財務造假一直是證監會的重點打擊對象。去年4月退市制度改革,進一步細化了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指標,單年大額造假、多年連續造假公司將被直接“紅牌罰下”。
今年也有部分公司因重大違法被強制退市,如錦州港、卓朗科技、普利制藥等。
近年來,隨著退市進入常態化,退市公司數量增多,監管層強調“退市不免責”。如內蒙古證監局擬對已退市公司億利潔能、公司控股股東及29名相關責任人處以3.75億元罰款,并對相關責任人采取市場禁入等措施。遼寧證監局對錦州港和時任公司11名高管合計罰款3860萬元。
去年退市新規出臺以來,截至今年8月底,證監會已查處67家退市公司違法違規行為,并移送33家退市公司涉嫌信息披露犯罪線索。
過去5年,A股退市公司數量明顯增加,2020年到2024年,A股退市企業家數分別為16家、22家、43家、46家、55家。
目前來看,已在退市整理期的紫天退、已收到股票終止上市事先告知書的*ST廣道、被提前鎖定面值退市的*ST高鴻、涉嫌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的*ST東通等即將退市。
對于退市制度,大象投資認為,對上市公司而言,退市壓力倒逼企業規范治理、聚焦主業,避免因指標不達標或違規被清退,而退市企業則面臨融資受阻、品牌受損等困境。對投資者來說,短期因股價暴跌需承受損失,但長期來看,市場環境凈化減少“踩雷”風險,推動投資理念從投機轉向價值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