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鋼園國內首家機器人商店“陶朱新造局”正式亮相,成都春熙路上“銀河太空艙”迎賓機器人與觀眾熱情互動,三十余臺機器人組成的“智能巡檢群”在荊楚大地的變電站默默值守……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假期中,“機器人總動員”成為了新看點。機器人不再僅是新奇展品,而是深入零售、文旅等多元消費場景,成為真正的服務提供者。
由此可見,我國機器人產業正加速從技術突破邁向商業化應用。
筆者認為,面對這一機遇,各地應乘勢而上,主動作為,讓智能科技新引擎更加強勁有力,助力“新看點”加速轉化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其一,各地應鼓勵“場景開放”與“技術攻堅”并重,破解應用瓶頸。當前,機器人的應用場景逐漸從“展示性”向“功能性”轉變。無論是上述機器人商店的運營,還是人形機器人的全自主服務,機器人已實際承擔了商業服務職能,這驗證了機器人技術在復雜真實環境下的可靠性與實用性。
各地應積極引導并創造條件,為機器人技術“找場景、拓市場”,支持企業探索機器人服務與商業運營、城市管理、文化旅游等領域的深度結合,開發出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新場景、新服務。同時,相關政策與資源應聚焦于人形機器人運動控制、環境自適應交互、群體協同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真實場景需求倒逼技術進步,逐步破解規模化應用“最后一公里”的難題。
其二,各方應深化技術融合,加速塑造產業生態。機器人是人工智能、精密制造、傳感技術等多項前沿科技的集大成者,其價值不僅在于單體智能,更在于跨界融合。例如,“零售+機器人運維”“文旅+機器人導覽”等新業態持續發展。
基于此,各方應進一步鼓勵打破行業壁壘,推動機器人技術與5G、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持續深度融合,打造更多“機器人+”的創新應用模式。通過技術融合與模式創新,不僅能極大提升消費體驗和運營效率,更能重塑產業價值鏈。
其三,各地應引導資本布局真正掌握關鍵技術的企業。資本需著眼于機器人產業的長周期、全鏈條投資價值,除了硬件制造外,還應關注核心軟件、算法、關鍵零部件以及后端服務運營等環節;支持構建涵蓋技術研發、產品制造、場景應用、人才培育的良性產業生態,避免一窩蜂式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和估值炒作,推動產業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筆者相信,以機器人為代表的科技力量,將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更為強勁而持久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