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華德?馬克斯在《價值演算》中直言:“投資的成敗主要取決于對盈利能力的判斷是否正確?!倍@種精準判斷的內核,正是認知的深度。查理?芒格亦曾強調,“配得上”想要的事物,本質是讓認知匹配價值。
在快速流變的世界里,誰也無法基于當下作出對未來的判斷;即便這個時代最厲害的人,也同樣被局限在這個時代里。只有將時間拉長,去對話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人、去對話宇宙萬事萬物,才能突破我們被局限的認知,進而提升認知。而對話的工具就是——讀書。
你能看到的各行各業的聰明人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酷愛讀書、堅持閱讀。做投資更需要通過讀書,從更長遠的時空來觀察事物,找出變化中的不變,深刻認知事物的第一性原理,發現投資價值。
金秋十月、秋風颯爽,創業資本匯攜手一眾投資大咖,向讀者朋友們分享他們喜愛的書籍,一同順著指尖穿越時空,尋找認知的高點。本期第四期,我們邀請到千乘資本創始合伙人熊偉做分享。
千乘資本創始合伙人 熊偉
《西方哲學史》
推薦語:當AI重構各行各業、算法迭代不斷加速時,對比AI帶來的“多快”,作為人類此時的生存秘笈更重要的是“多深”。羅素以數理邏輯功底寫就的哲學史,本質上是一部人類頂級思維范式的百科全書,其價值遠遠超出傳統認知中的“人文讀物”。
亞里士多德的“第一性原理”日久彌新。在信息過載、市場噪音繁雜的當下,“第一性原理”要求我們剝離表象,回歸本質。對于創業者或創投機構來說,我們經常會面臨具體的復雜決策,這時,我經常反問自己,“當剝離所有數據預測后,這件事在經濟規律上是否成立?”
創新是創業的核心動力。創新者往往在最初被視為異類,得不到眾人的認可。正如尼采所說“那些聽不見音樂的人認為那些跳舞的人瘋了”。當多數人看到風險的時候,正是基于少數人的“非共識”,創投機構往往在第一時間選擇與創新者同頻共舞,支持他們的勇敢突破,共同推動科技和社會的進步。
我相信這本書無論對于創業者還是創投機構來說,都將是一本撥開迷霧的“寶藏之書”。我相信大家也能從這本書獲取養分,讓我們能夠學會追問本質、審視價值、辯證創新,在商業迷局中走出自己的“思想之路”。
責編:李丹
校對:陶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