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一些汽車租賃公司推出“租滿送車”“以租代購”模式,即租車滿一定期限后,再將車輛過戶給租車人。這種模式看似門檻低、靈活度高,但多名消費者反映遇到了“坑”,租車時對方滿口承諾,只談優點,但在實際用車、退車過程中卻設下諸多限制,退租或維權困難重重。
所謂“以租代購”,簡單來說,就是一種變相的分期付款購車方式。表面上看,汽車租賃公司與租車者是一種合同關系,但實際上,汽車租賃公司在玩更多套路:先以話術“誘導”租車者簽訂“以租代購”協議,承諾交滿一定時間租金后可隨時退車,但當租車者提出退車,租賃公司則翻臉不認之前承諾,且找各種理由拒絕退車。
這種“以租代購”的套路,既涉及小汽車也涉及貨車。部分消費者因“租賃期內想退就退,不退還能得車”“征信存在問題無法正常貸款”,對“以租代購”有需求,而部分商家看到了商機,通過“以租代購”來獲利。
如果說商家以誠信態度、規范合同經營“以租代購”業務,這未嘗不是好事,既創新了汽車租賃業務、銷售業務,也滿足了消費者需要。然而,部分商家為了獲取更多利益,圍繞“以租代購”玩起套路,除了通過話術誤導、欺騙租車者外,有的還直接在合同里“做文章”。這些行為,無疑侵害了租車者的知情權、公平交易權。
然而,當租車者退車不成、想維權時,卻面臨重重障礙,因為“合同里全是對公司的保護條款”,耗費時間、資金也很難打贏官司,只能被汽車租賃公司“牽著鼻子走”。在這種套路里,汽車租賃公司事前明顯進行了利己、周密的設計,而租車者則是稀里糊涂中圈套。這表明“以租代購”交易信息不對稱,租車者吃了啞巴虧。
因此,所有對“以租代購”有需求的消費者,亟需汲取汽車租賃公司套路租車者的教訓:首先,不要輕易相信商家“隨時退車”等口頭承諾;其次,要對租車合同詳細研讀,必要時請教法律人士;再次,要對汽車真實車況了如指掌,避免埋雷。另外,還要懂得收集相關證據,便于日后維權。只有消費者變強大才能避免上當。
從執法和監管角度來說,要對套路化“以租代購”進行專項整治,譬如,規范以租代購合同是防范商家侵權的重要一環;對消費者加強精準普法提升“免疫力”也不可或缺;積極受理投訴、定期發布風險提示也有現實意義;對涉嫌欺詐的,要為受害者撐腰,讓侵權付出代價。總之,別讓套路化“以租代購”變成汽車銷售之道。
簡言之,對于“以租代購”,法無禁止即可行,但如果暗藏坑人套路,特別是租車者“租車剛10天就損失10萬元”等惡劣現象,則要依法嚴厲打擊。這需要消費者、監管部門、司法機關形成合力。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