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 香港交易所宣布對迅清結算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迅清結算控股)進行戰(zhàn)略投資。
香港交易所將投資不超過4.55億港元認購迅清結算控股新發(fā)行的股份。交易完成后,香港交易所與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稱:香港金管局)旗下外匯基金將分別持有迅清結算控股的20%及80%股權。
據(jù)悉,早在今年3月份,港交所就已與迅清結算就該筆戰(zhàn)略合作簽訂備忘錄。截至目前,港交所已與迅清結算達成協(xié)議。
對于本次收購,港交所披露,本次戰(zhàn)略伙伴合作為推動香港固定收益及貨幣市場生態(tài)圈發(fā)展的重要舉措之一,旨在為離岸債券回購、場外結算及利率衍生工具等未來增長領域奠定基礎,同時促進非現(xiàn)金抵押品的廣泛應用,尤其是以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國債。
公開資料顯示,迅清結算控股為迅清結算有限公司(下稱:迅清結算)母公司。迅清結算于2024年10月成立,負責協(xié)助金管局以商業(yè)化模式營運債券中央證券存管平臺— 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tǒng)(CMU)。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記者拍攝
截至2025年9月底,CMU的債券托管總額約達5萬億港元等值。CMU不僅在債券通的債券交易結算及交收中扮演關鍵角色,還透過優(yōu)化抵押品使用來推動互換通發(fā)展。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余偉文在本次簽約儀式上介紹,CMU亦不斷擴大和完善其服務范圍。最具標志性的是自 2007年開始支持離岸人民幣債券(即點心債)的發(fā)行,2017年開通債券通的北向通交易,并在2021年擴展至南向通。
CMU托管的債券總額接近5萬億港元等值,在過去20年間翻了13倍。存放在CMU的離岸人民幣債券總額增至歷年新高,達1.3萬億元人民幣,占全球超過8成份額。此外,逾6成的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境外投資者交易是透過債券通進行。
“這些數(shù)字表明CMU在推進香港成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yè)務樞紐,并鞏固其作為連接中國與全球市場的橋梁,發(fā)揮著關鍵作用。”余偉文表示。
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債券通和互換通是繼滬深港通、ETF通之后,兩地監(jiān)管部門合作推出的聯(lián)通內地與香港債券市場互聯(lián)互通的創(chuàng)新合作機制,可實現(xiàn)境內外投資者買賣香港與內地債券市場交易流通債券需求以及利率風險管理需求。
債券通“北向通”于2017年7月3日開通,可便利國際投資者參與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通“南向通”于2021年9月24日上線,方便內地機構投資者透過香港債券市場投資境外債券;2023年5月15日,在債券通基礎上,在債券通基礎上,“互換通”正式上線運行。
據(jù)了解,互換通是全球唯一一個可以讓國際投資者以自己的交易和結算習慣投資中國內地銀行間利率互換市場的渠道。
近幾年,隨著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境外投資者增加了對國內人民幣債券的配置,他們對通過衍生品管理人民幣利率風險的需求也持續(xù)增加。在互換通開通前,境外投資者往往只能通過離岸人民幣利率互換來管理利率風險。互換通開啟后,可極大方便境外投資者參與內地人民幣利率互換。
2025年是債券通開通八周年,互換通上線兩周年。界面新聞記者關注到,年初以來,有關于債券通以及互換通層面,內地與香港兩地監(jiān)管早已就兩項互聯(lián)互通機制持續(xù)推出系列優(yōu)化政策。
其中,債券通層面,1月,債券通公司服務費下調60%,中國人民銀行和香港金管局推出債券通項下離岸債券回購業(yè)務;7月,中國人民銀行和香港金管局在債券通八周年論壇上公布,將完善債券通南向通運行機制,支持更多境內投資者走出去投資離岸債券市場,近期擬擴大境內投資者范圍至券商、基金、保險、理財?shù)人念惙倾y機構。
互換通層面,1月,“北向互換通”(下同)合資格抵押品范圍擴大,將在岸國債及政策性金融債納入為合資格的履約抵押品;6月,利率互換合約最長交易剩余期限由10年延長至30年;9月,新增以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1Y)為參考利率的利率互換合約,并建立互換通報價商動態(tài)調整機制(目前已新增三家報價商);10月,每日交易額度由現(xiàn)行人民幣200億提升至人民幣450億元。
談及債券南向通的擴容,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當前國內債券市場收益率下行,信用利差壓縮至歷史低位,亟需全球化配置分散風險。“南向通”擴容,將拓寬境內非銀機構境外投資渠道,有利于破解非銀機構所面臨的資產荒與配置局限問題。同時幫助非銀機構更靈活配置境外資產、進一步分散投資組合的風險、推動業(yè)務多元化發(fā)展。
中證鵬元研發(fā)部高級研究員李席豐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非銀機構的加入為香港債券市場帶來增量資金,提高市場流動性和交易活躍度,也能助促進人民幣國際化,推動金融創(chuàng)新與業(yè)務拓展。不過境外債券市場利率波動較大,機構需要關注相應的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以及額度限制、交易規(guī)則的變化等可能對投資產生的影響。
而針對互換通北向通,中誠信國際研究院資深研究員盧菱歌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采訪時分析,近年來債券通機制不斷完善,疊加互換通等制度安排,推動了債券市場交易活躍度與外資參與度的穩(wěn)步提升。
“當前,境外投資者結構已從早期的資產管理類投資者為主,擴展至海外央行、主權基金、境外商業(yè)銀行、保險機構、公募基金、對沖基金等多元類型。而伴隨‘南向通’參與范圍擴展至非銀金融機構,境內外市場互聯(lián)互通正向更深層次邁進。”盧菱歌觀察到。
界面新聞記者關注到,自互換通上線以來,交易金額不斷提升,已成為境外機構投資者管理人民幣利率風險的重要渠道。港交所三季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港交所互換通平均每日結算金額為人民幣217億元,刷新九個月新高紀錄,較2024年前三季增加61%。
與此同時,截至三季度末,已有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qū)的83家境內外投資者參與,累計達成交易1.6萬筆,名義本金8.58萬億元人民幣。今年第三季度互換通清算的名義金額達1.4萬億元人民幣,環(huán)比增長22.6%。
而歷經8年發(fā)展,債券通的交易規(guī)模和參與規(guī)模正大幅增加。截至2025年9月末,2025年以來債券通北向通交易量7.80萬億人民幣,日均交易量417億人民幣,債券通北向通投資者總數(shù)已增加至837家。
從目前外資投資境內債券市場的規(guī)模看,截至2025年9月末,境外機構持有銀行間市場債券3.78萬億元,約占銀行間債券市場總托管量的2.2%。
“當前,外資主要配置國債、同業(yè)存單及政策性金融債,上述券種投資規(guī)模占比96%,對信用類債券的配置仍較為有限。“盧菱歌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十五五期間,隨著互聯(lián)互通基礎設施的便利性不斷增強,外資有望進一步擴展對信用債投資,提升其參與深度和廣度。”
“兩地監(jiān)管機構已明確支持互換通與債券通的協(xié)同發(fā)展,互換通與債券通未來有望實現(xiàn)更緊密的聯(lián)動。”李席豐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兩者均依托內地與香港的金融基礎設施,有著互聯(lián)互通的技術支持,而且功能互補性強,可以讓境外投資者通過債券通配置人民幣資產后,再通過互換通管理利率風險,在業(yè)務邏輯上具備聯(lián)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