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立信咨詢海外合伙人Boris Lombard在第八屆進博會上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是中國企業布局歐洲市場的重要機遇期。然而,隨著傳統出口模式逐漸觸及瓶頸,中國企業亟需通過戰略重構,以把握歐洲市場的新機遇。
Lombard表示:“過去25年間,中國企業憑借‘國內生產、歐洲出口’的模式,依托高效的成本控制與持續的研發投入,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在歐洲市場取得了顯著成就。”
然而,全球市場環境正經歷深刻變化。比如,中美貿易挑戰引發中國企業開始將目光轉向其他市場。數據顯示,今年中國對歐洲的出口同比增長了7%。這一趨勢也引發了歐洲對本地市場的保護性反應。因此,對于計劃出海的中國企業而言,傳統的出口模式已難以為繼,必須通過增強在歐洲的“存在感”,加快本地化布局。
關于開拓歐洲市場的具體路徑,Lombard分析了三種主流模式的利弊:綠地投資雖可實現100%的所有權和控制權,但企業需應對復雜的當地法規與漫長的審批流程,整個過程至少需要三年;并購能夠快速獲取品牌、工廠和市場渠道,但合適的目標稀缺,且在戰略領域的投資須通過當地經濟部門審批;合資模式則被視為兼顧效率與風險的雙贏選擇——通過與具備互補產品、成熟品牌及銷售網絡的歐洲企業合作,可加速市場準入、降低投資成本并共擔風險,但也需提前協調長期戰略、解決治理結構并明確退出機制。
Lombard強調,中西方文化差異與管理模式的不同,是中國企業進軍歐洲所面臨的核心挑戰。他引用研究指出,中國文化傾向于高語境溝通與間接表達,企業管理多呈現層級化、自上而下的特點;而歐洲國家則普遍重視直接溝通,并傾向于基于共識的決策機制。
針對上述挑戰,Lombard建議中國企業可以借鑒西方企業在華成功經驗,聘用歐洲本地人才,采用開放管理模式,建立全球統一的報告與控制機制,充分信任并賦能本地團隊,通過適配歐洲的管理方式彌合文化鴻溝,是解決這一瓶頸的關鍵。Lombard說:“文化差異沒有誰對誰錯,我們需要做的是坦然接受這種差異,去解決因差異產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