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募基金2025年三季報披露完畢,按期末持股市值統計的前十大重倉股榜單再現結構性變化。
縱觀2000年至2024年年報、2025年三季報的持倉軌跡(時間跨度約25年),公募基金重倉股行業經歷了三次關鍵變遷:從鋼鐵、金融代表的工業時代,到食品飲料引領的消費崛起,再到當前算力、人工智能、半導體主導的科技浪潮。每一次重倉股行業的切換,都是資本對中國經濟轉型的精準映射,這份跨越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持倉檔案,暗藏產業升級密碼,更揭示了與時代同行的投資方向。
重倉股演進圖譜:從周期為王到科技引領
2000年~2010年,公募基金前十大重倉股以鋼鐵、金融等為代表的周期股為主,整體持倉結構清晰映射出工業化與城鎮化的時代特征。
具體來看,中國聯通在2002年至2005年連續4年入圍公募基金前十大重倉股榜單(以下簡稱“榜單”),反映出通信行業作為基礎設施,在工業化初期成為資金重點配置方向。招商銀行于2002年~2010年連續9年上榜,且多年穩居第一重倉股,這背后是銀行業在信貸擴張與城鎮化浪潮中展現出的強勁盈利爆發力。
同期,寶鋼股份、中國石化等周期類股票也常年上榜,以2007年末的寶鋼股份為例,其持股市值達393.88億元,即便當年凈利潤微降2.75%,股價仍隨周期行情上漲106.91%,這既印證了“周期為王”的市場邏輯,更折射出國家推動工業化進程的戰略重心。
2010年~2020年,消費行業接過重倉接力棒,持倉結構調整與消費升級戰略同頻共振。2011年末,貴州茅臺以338.91億元持股市值躋身榜單首位,此后多年位居榜單前三,成為消費時代的核心標桿。同期伊利股份、格力電器等消費龍頭也是公募基金“心頭好”,持股市值多次進入榜單前五。這10年間,以貴州茅臺、伊利股份為代表的消費龍頭展現出強勁而穩健的盈利增長,凈利潤年復合增速均超過20%。公募基金持續重倉消費板塊,精準把握了居民收入提升與消費升級的大趨勢。
2020年至今,科技與高端制造成為重倉新主線,持倉方向清晰呼應了創新驅動發展與“雙碳”戰略的導向。2024年末,寧德時代以1786.92億元持股市值超越貴州茅臺,成為公募第一重倉股,當年凈利潤增長15.01%,股價漲幅達66.92%,新能源行業的產業優勢全面凸顯。2025年三季度末,這一趨勢進一步強化,寧德時代持股市值攀升至2071.04億元,繼續穩坐榜首,前三季度凈利潤增速提升至36.2%,股價年內上漲50.34%。同期,半導體和通信標的中際旭創、新易盛新進榜單,兩者持股市值均超千億元,分列第三和第四重倉股。科技賽道的爆發式增長,既是國產替代與技術突破的成果,更是國家科技自立自強戰略的資本市場投影。
公募選股密碼:基本面與估值適配
業績與股價的同頻共振,為基本面的重要性提供了最直觀的注解。據證券時報基金研究院分析,公募基金前十大重倉股當期的凈利潤增速與同期的股價漲幅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
2025年前三季度,新易盛凈利潤同比增速284.38%,股價年內大漲318.74%;中際旭創凈利潤增長90.05%,股價年內上漲284.91%,業績與股價形成完美共振。回溯歷史,2007年招商銀行凈利潤增長124.36%,股價上漲143.43%;2017年貴州茅臺凈利潤增長61.97%,股價上漲111.89%;2020年寧德時代凈利潤增長22.43%,股價大幅攀升230.48%。這些案例共同表明,高盈利增長是行業穿越周期的核心支撐。資金永遠會向盈利確定性強的領域聚集,這是重倉股行業變遷中不變的底層邏輯。
市盈率與總市值的演變,反映市場對公司價值的動態重構。2005年末貴州茅臺初登公募基金重倉榜時,市盈率(TTM,下同)僅21.37倍,總市值215.28億元;到2020年末,其市盈率升至56.3倍,總市值突破2.5萬億元,這背后是市場對其品牌壁壘與需求韌性形成的普遍共識。而科技標的則呈現出不同的估值邏輯,2025年三季度末寒武紀-U市盈率接近500倍,總市值達5543.14億元,市場更愿為其技術突破潛力與國產替代空間支付成長溢價。這種估值差異源于產業生命周期的不同,周期股看盈利穩定性,消費股看品牌護城河,科技股看成長天花板,估值的變遷本質是市場對產業價值的重新定價。
行業持倉集中度的演變路徑,為理解重倉股變遷邏輯提供了另一個重要視角。2007年周期鼎盛期,公募基金前十大重倉股中金融、鋼鐵行業占據六席,金融股招商銀行、浦發銀行、中信證券包攬前三;2019年消費主導期,食品飲料、家用電器標的占比達50%,貴州茅臺、五糧液、格力電器、美的集團均躋身榜單前十;2025年三季度末,重倉股覆蓋電氣設備、通信、電子、有色金屬等多個領域,寧德時代領銜科技賽道,紫金礦業新進榜單,單一行業占比顯著下降。這一從高度集中走向多元配置的趨勢,不僅體現了公募基金對過度擁擠交易的警惕,也反映出其策略正逐步轉向行業分散化,通過在更多細分領域尋找阿爾法收益來控制組合風險。
錨定產業周期,與時代同行
公募基金過去25年的重倉股變遷史,深刻揭示了投資的本質是順應時代趨勢。從周期到消費,再到科技,每一次行業主線的切換都不是偶然,而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與產業生命周期演進的內在結果。
2000年前十大重倉股中出現的電子行業個股如大唐電信、風華高科,反映了早期電子產業的萌芽;2010年后貴州茅臺、伊利股份等消費龍頭崛起,對應著居民消費能力的持續提升;2020年以來,以寧德時代、中芯國際為代表的科技制造企業領跑市場,則契合了創新驅動與產業升級的國家方向。這些代表性公司的進退,清晰勾勒出中國經濟由工業化邁向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產業生命周期的演進,是理解重倉股更迭的關鍵視角。在工業化初期,銀行、鋼鐵等周期行業處于成長期,相關標的在2003年~2007年間普遍實現盈利與市值的同步擴張;當工業化進入成熟期,消費行業接過增長接力棒,2013年~2019年間,不少食品飲料標的憑借穩定需求實現長期增長;如今,科技與高端制造行業正處于成長期向成熟期過渡的關鍵階段,寧德時代市值從2020年末的8179.02億元升至2025三季度末的1.85萬億元,同期中際旭創從百億市值躍升至千億級別,印證了成長期行業的爆發力。把握產業生命周期的階段特征,就能更清晰地理解重倉股的變遷邏輯,找到與產業共成長的機會。
展望未來,重倉股的行業版圖仍將隨時代趨勢演進。從2025年三季度的持倉格局看,電氣設備、通信、電子等科技制造領域為核心方向,寧德時代、中際旭創、新易盛等標的的高持倉與高增長,預示科技驅動的產業升級仍將持續;貴州茅臺雖持倉市值有所調整,但仍以1250.2億元穩居第二,體現出傳統優勢行業的價值韌性。這些變化共同指向一個方向:未來的重倉主線,仍將圍繞國家戰略導向與產業升級方向展開,唯有與時代脈搏同頻的企業,才能持續贏得公募基金的青睞。
回溯公募基金25年的持倉軌跡,不僅清晰映射了中國經濟從工業化到創新驅動的轉型軌跡,更揭示了其與產業趨勢共舞的深層邏輯。未來,這份持續更新的持倉圖譜,仍將是理解中國經濟發展邏輯、發現未來價值主線的重要參考。
校對:楊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