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預計,“十五五”期間,綠電交易將與綠證交易、碳排放權交易有效銜接,引導全社會綠色消費,也將成為企業出口、應對“碳關稅”、展示ESG表現的重要工具。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其中,減碳、能源轉型成為關鍵詞,為綠色低碳產業、新能源技術帶來發展機遇。此外,環保產業、循環經濟也迎來新機會。
推進碳達峰 加減法結合
建議提出,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牽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專家認為,政策的“綠色含量”正顯著提升,碳中和目標如同指揮棒與度量衡,深度融入并重塑著政策制定的邏輯。
“關于環境保護的表述,這些年有了很大變化。”商道融綠董事長、商道咨詢首席專家郭沛源表示,“‘十二五’‘十三五’的政策表述都重點突出了污染治理,‘十四五’‘十五五’的政策表述則是向綠色低碳轉型。”
在積極穩妥推進和實現碳達峰方面,建議提出,實施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中國銀河證券ESG首席分析師馬宗明表示,這說明我國環境治理的調控工具從“能源消費總量與強度雙控制度”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實現根本性轉變,我國綠色發展進入全面發力關鍵期。而在產業層面,建議明確了“減法”與“加法”結合的思路。
馬宗明稱,對于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屬于產業轉型的“減法”。建議提出,推動工業、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能源等重點領域綠色低碳轉型。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表示,“十五五”時期,將在鋼鐵、有色、石油化工等重點行業深入實施節能降碳專項行動,力爭實現節能量1.5億噸標準煤以上,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4億噸。為高耗能、高排放行業轉型路徑和預期成效提供了明確指導。
同時,加快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培育新增長點,成為產業轉型的“加法”。鄭柵潔表示,據測算,目前我國綠色低碳產業規模約11萬億元,未來五年存在翻番甚至更大增長空間。
建議針對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作出部署,并提出建設零碳工廠和園區。國家發改委明確,“十五五”時期,力爭建成100個左右國家級零碳園區,將為綠色低碳產業帶來巨大發展空間。馬宗明認為,通過支持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和建設零碳示范園區,政策將為綠色低碳產業規模化發展提供條件,使其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建議提出,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穩步實施地方碳考核、行業碳管控、企業碳管理、項目碳評價、產品碳足跡等政策制度。這與2024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相呼應。此外,建議還提出,擴大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范圍。馬宗明認為,這一系列部署將形成多層次的激勵約束機制,促進社會資本向高效減排技術和綠色項目流動,以更低的邊際減排成本實現碳達峰目標。
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帶動需求增長
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是建議中關于綠色轉型的另一項重點任務。
中國銀河證券研報認為,能源結構調整的總體方向在于持續提高新能源供給比重,到“十五五”時期末,新增用電需求將主要由新增清潔能源滿足,同時煤電功能定位將由“基礎保障性電源”向“支撐調節性電源”過渡。
國家能源局近日公布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風電、光伏合計發電1.73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8.3%,在全社會用電量中占比22%,較去年同期提高4.1個百分點。
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副司長張星表示,要實現我國提出的2035年自主貢獻目標,未來10年每年需新增2億千瓦左右風光裝機。“十五五”時期要重點做好進一步擴大新能源供給,加快推進“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設,加大海上風電開發力度;推動新能源集成發展,推動新能源與算力、綠氫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互促發展,支持綠電直連、虛擬電廠等促進新能源就近消納的新模式新業態發展等工作。
在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方面,建議提出“科學布局抽水蓄能,大力發展新型儲能,加快智能電網和微電網建設”等重點任務。馬宗明認為,這意味著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將逐步轉向“源網荷儲”一體化、系統化布局。多元儲能技術以及具備靈活調度與資源優化能力的智能電網,將成為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支撐,保障電力供應安全、提升能源體系韌性。
建議還部署了關鍵的制度支撐,要求加快健全適應新型能源體系的市場和價格機制。西南證券研報認為,“十五五”期間,我國將進一步完善電力規則體系,實現中長期、現貨、輔助服務、綠電綠證等各品類市場的高效協同和有機銜接。2024年,國家能源局共計核發綠證47.34億個,全國交易綠證4.46億個,綠證市場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十五五”期間,預計綠電交易將與綠證交易、碳排放權交易有效銜接,引導全社會綠色消費,也將成為企業出口、應對“碳關稅”、展示ESG表現的重要工具。
環保產業、循環經濟迎發展機遇
建議提到“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等內容,為發展環保產業、循環經濟提供指引。
在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方面,建議明確,實施固體廢物綜合治理行動;加強環境風險防控,深入推進新污染物治理;完善生態環境標準、監測、評價和考核制度。
“近年來,環保產業范疇從末端治理向全過程減污降碳延伸。實現污染治理、資源利用、節能降碳全鏈條全覆蓋,服務業向‘雙碳’領域拓展,綠色低碳產品和服務市場快速擴容。”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秘書長燕中凱稱。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今年發布的《中國環境保護產業發展報告(2024)》顯示,到2024年,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年營收已連續三年超過2.2萬億元。
在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方面,建議明確,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提高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水平,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中國銀河證券研報認為,根據國務院出臺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到2030年,大宗固廢年利用量目標為45億噸,對循環經濟發展提出量化要求。同時,要求在生產領域“協同優化產業布局”,將循環經濟理念貫穿于產業體系建設。“十五五”期間或通過更多制度建設和目標引導,在全社會范圍推動資源減量化、資源化,逐步構建覆蓋生產和生活的高效資源循環體系。
此外,建議還提出,落實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科技、環保政策。馬宗明表示,從“十二五”到“十五五”,我國綠色發展政策戰略定位不斷提升,治理體系與核心任務持續深化,綠色發展任務重心也從初期的培育綠色產業,逐步轉向對整體經濟的系統性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