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人:本報記者朱雋王浩鄧劍洋
嘉賓: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何崗村種糧大戶白建鋒
河南省民權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陳松林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原部長、研究員葉興慶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秉h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強調,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對“三農”工作的部署釋放了哪些信號?面向“十五五”,如何優先補上“三農”短板?記者對話種糧大戶、基層干部和“三農”專家,傾聽他們的故事和期盼,記錄他們的觀察和思考。
——編 者
看農業——
堅持產量產能、生產生態、增產增收一起抓
記者:《建議》提出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這對農業生產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葉興慶:“十四五”時期,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升取得了扎實進展,2024年,全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棉油糖產能持續提升,果菜茶、肉蛋奶和水產品供給充足,種類多樣。在現代設施裝備、科學技術的加持下,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
在高基點上實現糧食生產新突破,要把產能建設作為根本,加快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實落地,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入推進種業振興行動,提高農機裝備水平,端穩端牢中國飯碗。
陳松林:著眼當下,我們堅決扛牢糧食安全重任,搶抓農時,扎實有序推進秋收、秋種、秋管各項工作,千方百計落實小麥播種面積。
立足長遠,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出路在科技,這些都是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的具體體現,我們要一樁樁、一件件抓好抓實。今年縣里完成鄉鎮機井的二次排查整改和溝渠連通工作,完善了水利設施。接下來將穩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讓“飯碗田”成為豐收田。提升農業抗風險能力,離不開科技支撐??h里將加大良種繁育推廣力度,引進小麥、花生、油莎豆等新品種,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讓好技術真正受惠于民。
白建鋒:我種了2500多畝地,一季小麥一季水稻。今年下了大力氣,秋收節骨眼兒,遇上連陰雨,心里那叫一個著急!在農業農村部門幫助下,大家伙兒齊心協力,抓住晴天窗口期,大農機搶收,烘干塔搶烘,現在大部分水稻入倉了。
農活壓茬干,秋收連秋種。我們倒排工期,開溝排水,整地翻地,爭取11月15日前把小麥全部播完。種子種到地里,心里才踏實。接下來,咱好好管,為來年豐收打下基礎。
戰秋汛奪豐收,離不開先進農機。我們有大中型拖拉機、收割機、無人機、旋耕機等農機40多臺(套)。為了搶收,又新置辦一臺大馬力收割機。早上下單交錢,下午機子就開到田里干活。我估算了一下,有了這臺收割機的加入,每畝多搶收約200斤。此外,我們有12臺烘干機、2000多平方米的存儲車間和先進的鋼板糧倉,濕糧有地烘、有地存,糧食品質有保障。夏糧小麥和秋糧水稻都實現了耕種收全程機械化,這些農機就是咱的“金扁擔”。
再說農田。基地里的農田連片,機耕路平整,關鍵時刻,幾臺大農機一塊下田都不成問題,10多噸載重的貨車直接把糧食從田里拉到庫里。田間配置了18口機井,莊稼渴了,手機上點一下,水泵自動開機。期盼著農田灌排基礎設施更完善,為抵御自然風險再添保障。
記者:面對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轉變,農業生產如何做到量質齊升?
白建鋒:咋樣種好糧,我們想了不少辦法。稻田里搬來了香根草、顯花植物等“鄰居”,“種”上稻飛虱干擾儀,請來“鴨管家”,一壟壟稻苗還敷上“面膜”。
“面膜”是可降解地膜。水稻地膜插秧技術抑制雜草,能減少除草劑的使用,還能保肥保水。1000多畝稻田采用了鴨稻共育模式,鴨子吃蟲,糞便還田,綠色循環。據我們測算,每畝水稻平均增產50公斤,節省成本約380元。
陳松林:要統籌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品質。縣里建立小麥綠色防控示范區,大力推廣減肥減藥技術。接下來繼續健全農產品監管體系,實施農產品及農業投入品監測方案,種出更綠色、更健康的農產品。
葉興慶:面向“十五五”,錨定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的目標,做好幾個兼顧。兼顧產量和產能,確保實現年度性產量底線目標,更加注重生產能力的持續增強;兼顧生產和生態,將產能提升建立在生態環境可持續的基礎上,發展優質產能;兼顧增產和增收,既要重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在穩產保供方面的作用,也要進一步為生產者帶來直接收益,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看農村——
創造鄉村優質生活空間
記者:《建議》提出推動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如何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葉興慶:“十四五”時期,各地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扎實推進鄉村建設,許多村莊通過環境整治,告別了臟亂差,在人居環境舒適度、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等方面,農民群眾有了更多更強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今后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應在分類有序、片區化推進上下功夫。片區化是在地緣相接、人緣相親、資源互補的多個村莊之間,建立協同發展機制,形成規劃一體、產業聯動、設施共享、治理協同的融合發展單元。片區化發展有助于消除“各自為戰”的局限,形成聯動發展格局,有效破解單個村莊規模小、資源散的發展瓶頸,探索出從“單點振興”到“全域共富”的有效路徑。
規劃連片實施,環境連片提升,產業連片發展,資源連片投入,讓農村改廁、垃圾圍村、農村污水治理等問題得到很好解決。此外,還應加快建立健全適應農村生活特點的養老服務體系,提供更加便利的公共服務,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白建鋒:我們的基地位于何崗村,村里這幾年變化真不小。過去“雨天一身泥”,如今硬化路通到家門口。村里新裝了太陽能路燈,建起文化廣場,修建雨污管網,垃圾有人轉運,村容村貌干凈整潔,村民住得更舒心了。有了好環境,村里開始發展鄉村旅游。一到春天,油菜花田吸引不少周邊市民打卡拍照,我們村靠著美景“出圈”了。
陳松林: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關乎廣大農民的切身福祉??h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實現城鄉供水、供氣、污水處理、數字網絡等“同質同標”。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h里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全覆蓋,廣泛開展“好媳婦、好婆婆”評選、家風家訓傳承、志愿服務等活動,深入挖掘和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
我們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不斷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讓農村既有田園牧歌的鄉土韻味,又具備現代文明的便利活力,朝著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目標不斷努力。
看農民——
持續增加農民收入
記者:《建議》提出提高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效能,如何落實落細?
白建鋒:這些年,咱們農民享受了不少真金白銀的好政策。今年這臺新添置的收割機總價15萬元,算上農機購置補貼,少掏了差不多5萬元。烘干儲糧設備投入大,這幾年陸陸續續花了四五百萬元。好幾個部門有補貼政策,我們積極申請,算下來少花了30%。此外,還享受到每畝55元的水稻種植補貼,這些惠農政策“及時雨”幫了大忙。
辛苦一年,就想著有個好收入。這幾年糧食價格挺穩定的,今年夏糧小麥收購價為每斤1.2元左右,秋糧水稻收購價為每斤1.3元左右。賣上好價,得提升品質。我們積極發展綠色種植,朝著優質優價的方向努力。作為種糧大戶,我還帶動周邊農業經營主體、農民開展訂單生產,每年帶動500余戶農民戶均增收2000余元,帶動10多個合作社、家庭農場發展增效。
干農業,少不了金融滴灌。農業生產季節性強,資金需求“短、頻、急”。長期以來,農業生產面臨著市場和自然雙重風險,期盼金融機構進一步敞開懷抱,多為種糧大戶量身定制信貸產品、保險產品。多些手臂托舉,我們干勁更足。
陳松林:這些年,縣里始終堅持把好政策精準滴灌到田間地頭,讓農民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成效。
今年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按每畝111.23元標準,通過“一卡通”直達農戶,6月30日前全部發放到位;特色種植補貼惠及17.2萬戶農戶。為確保政策不走樣,多部門對補貼申請、撥付全流程監督,讓每一分惠農資金都用在農戶身上。我們將持續推廣“保險+金融+技術服務”機制,推出羊肚菌、花生、小麥、玉米等作物種植收入安全保險,讓農民吃上“定心丸”。
繼續多措并舉增收入。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1/3左右,我們將圍繞食用菌、油莎豆等特色產業進行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推動省級葡萄現代農業產業園提質,加速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讓產業強“筋骨”。工資性收入是農民增收大頭,將統籌推進縣域經濟發展,鼓勵返鄉創業,加強農民工技能培訓。最后,不斷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規范集體資產管理,拓寬農民財產性收入渠道。
葉興慶:“十四五”時期,圍繞保證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維護好農民合法權益等方面,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政策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惠及面、覆蓋面越來越廣,制度體系越來越成熟完備。
在提升政策效能上下功夫,首先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大政策保障和資金投入力度。與此同時,進一步提高政策的精準性。從投入角度看,健全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支持、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在做好增量的同時,著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支持農業投入重點投向制約優質產能釋放的短板、弱項上,支持鄉村建設、公共服務方面的投入應具有前瞻性,避免重復投入出現浪費。
展望“十五五”,應進一步強基礎、補短板、攻難題、提質效,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農村增活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的重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