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六年時間,理財子經歷過明顯的股債輪動,股債雙殺,也經歷過單邊債牛,也正在經歷著債券收益的波動走低。今年三季度,銀行理財規模來到新高度,突破32萬億。但是從結構上看,固收仍然是絕對主力。
這一格局或許正在悄然改變。記者近期采訪了解到,壓力之下,越來越多的理財公司都在思考應對失衡趨勢,資產配置越來越廣泛,策略也越來越多元。比如,某理財公司人士對記者透露,今年所在機構權益投資增加了三個百分點。另有理財公司也指出,對黃金、美股美債、科創債ETF配置越來越多。
但是對于銀行理財這特殊資管子行業而言,行業整體投資格局是否、何時會有顯而易見的改變,仍是未知數。
理財子權益投資明顯增加
《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季度報告》顯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全市場共存續產品4.39萬只,同比增加10.01%;存續規模32.13萬億元,同比增加9.42%。
其中,理財公司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占全市場的比例達到91.13%。從去年年底到今年三季度末,銀行機構的理財產品規模已每季度下滑20%以上的速度收縮,增量主要來自于理財公司的理財產品。
而從理財公司規模增長來源看,固收產品仍然貢獻了絕對的增量,但與此同時,混合類產品也有明顯增長。具體數據上,理財機構發行的理財產品規模增長了1.8萬億元,而理財公司的固定收益率產品規模增長就已經達到了1.68萬億元,混合類產品,三季度增長了0.12萬億元。在此背后,有權益市場回暖拉動混合類產品收益走高的原因。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科創50指數上漲70.57%,創業板50指數上漲64.54%,上證指數增長19.83%,深證成指增長31.46%。
產品收益是影響規模的重要因素之一。出于對產品收益的追求,在整體債券市場收益中樞下行的背景下,權益成為了銀行理財“要收益”的主要戰場。目前純權益類銀行理財無論是規模還是占比依舊較低,小規模的變化難以轉化為明確的數據趨勢,但是不少理財子已經開始布局。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今年的市場環境下,不少理財機構的資產配置和策略更加多元化了,尤其是對權益市場的配置明顯增加。
一位國有行理財子對記者表示,今年以來權益投資的增長非常明顯,隨著資本市場向好,今年整個理財行業權益資產的投資整體增加了3000億元,其所在的理財子就增加了三個百分點。
而隨著權益投資的增加,一些較為激進的理財子內部對投資回報和規模增量的考核也開始變得更為嚴格。一位股份行理財子從業者告訴記者,其所在的團隊此前就因為業績和規模考核未達標而面臨重組,小組領導被調往中后臺,而其他組員則被分配到了其他投資小組。
市場切換帶來的另一個影響是理財客戶明顯“躁動”了,對理財產品的持有更為短期化。一位股份行理財子人士表示,八九月份以來,貨幣類產品增長需求非常快,這也是因為很多客戶認為資本市場有機會,持有短期化,同時也是因為短期產品波動小,吸引風險厭惡型的客戶,比較容易上量。
上述國有行理財子人士同樣表示,他們在固收類資產上可以看到現金、存款這類資產的占比明顯提升,占比提高了5個百分點左右。
多資產、多策略成為共識
相較于公募基金追求超越市場業績基準的“相對收益”和保險資金追求跨越周期的“長期配置收益”,銀行理財注重追求短期的“絕對收益”。也正因如此,在銀行理財的資產配置中,固定收益類資產占比持續保持在90%以上。
以今年三季度為例,債券投資占比為40.4%,現金及銀行存款占比為27.5%,同業存單為13.1%,非標債券為5.2%,拆放同業及債券買入返售占比6.9%,合計占比93.1%。
不過,越來越多的理財公司均認為這一趨勢不可持續。多位理財人士對記者表示,繼續一味埋頭做固收無異于“飲鴆止渴”。
近期,一位合資理財子投資經理告訴記者,其去年管理的一只產品年化收益達到了6%。“很意外,這其中有些運氣的元素,我覺得這種收益是很難持續的,尤其是在今年,我不希望去年的收益會給客戶造成誤解,有過高的期待。”他坦言。
多位理財子人士告訴記者,銀行理財投資資產的范圍正在變得更加廣泛,包括黃金、美股、美債、科創債ETF、港股IPO等在內的資產都受到了關注。同時,在整個理財行業的探索中,多資產的布局不僅僅是增厚收益的來源,更重要的可以在震蕩市場中對沖風險,穩健回報。
不過,在多資產、多策略投資相較于固收投資對理財子來說還是存在一定的挑戰。上述股份行理財子人士表示,首先每一類資產究竟采取何種進入方式、投資策略是有難度的。更復雜的是在選定策略和資產之后,面對不同風險收益特征的資產類別和投資策略如何進行科學配置,合理再平衡,以及靈活可控、控制波動和回撤。
此外,要想取得更好的投資效果,還要進行專業化、體系化的分工,整個投研團隊打法都需要進行再造重塑,這也是一種考驗。
除了投資本身的帶來的挑戰,市場需求也存在一定的挑戰。在談及如何獲得超額收益時,上述合資理財子投資經理有些無奈地表示,盡管有很多金融工具和投資策略,但是由于客戶對風險的偏好較低,也對權益倉位造成了一定限制。
“因為資管機構負債的本質實際是代客理財,必然受到客戶資金屬性、期限、流動性這些要求來約束。我們看到,機構還在繼續尋找低波資產,因此今年各個理財公司非標準化債券的配置比例都有所上升。”一位股份行理財子人士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