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稱《建議》)近日印發。其中,“穩步擴大免費教育范圍,探索延長義務教育年限”作為首次出現的新提法新舉措,立刻受到社會高度關注。
1986年制定的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近年來,發達國家和地區紛紛延長義務教育年限。隨著我國經濟和教育實力的增強,探索延長義務教育年限也進入政策視野。
專家指出,雖然我國免費教育范圍正有序擴大,但義務教育不僅要求免費,還要求均衡,這意味著延長義務教育年限必須建立在穩固的基礎之上。
延長義務教育是國際趨勢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指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辦好義務教育,關乎國民素質全面提升。
放眼世界各國,延長義務教育年限已成為趨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0年對134個國家和地區的義務教育年限進行了統計。其中,義務教育年限大于9年的有62個,占比46.3%;等于9年的有46個,占比34.3%。
到了201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再次對196個國家和地區的義務教育年限進行了統計。其中,義務教育年限大于9年的有109個,占比55.6%;等于9年的有43個,占比21.9%。
可見,義務教育年限大于9年的國家和地區數量不僅在增加,而且已經超過統計半數。
在整體之外,個別教育發達國家的做法又是怎樣的?
2021年8月,芬蘭實施新的義務教育法,將義務教育結束年齡從16歲提高到18歲,即義務教育從小學和初中延伸至高中階段。
一名參與了所在學術機構“延長義務教育年限”課題的專家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芬蘭的教育體系包括面向0—5歲幼兒的幼兒教育與保育、面向6歲兒童的學前教育、面向7—16歲兒童的基礎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五個層次。其中,芬蘭幾十年來只在基礎教育階段實行9年義務教育,大約在10年前,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現在中等教育又被納入。
“雖然此前芬蘭每年只有不到2%的基礎教育畢業生沒有繼續進入中等教育階段學習,總人數約千余人,但他們可能是最弱勢的人群,延長義務教育年限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受教育水平及個人發展能力。”該專家說。
我國的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的普及程度已經很高,學前教育毛入園率和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達到92%。“《建議》對擴大免費教育范圍、延長義務教育年限作出明確部署和要求,有助于提供更加普惠優質均衡的教育公共服務,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滿足人民群眾對教育的美好期待。”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
財政分擔方式重大變化
早在20多年前,國內一些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就已率先提出,探索延長義務教育年限。近年來,也有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作出延長的呼吁。
這些聲音的主要依據是,免費教育范圍不斷擴大。比如,廣東省珠海市從2007年起對本市戶籍學生免除高中學費,陜西全省從2011年起免除學前一年保教費,陜西省吳起縣已實行15年免費教育等。
但由于我國基礎教育實行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當時各地探索的免費教育主要由地方財政補貼,這更適合在財政較為充沛的地區先行探索。2020年10月,教育部在對一份全國人大代表建議的回復函中指出,一些地方落實政府舉辦義務教育主體責任還不到位,部分地區實行非義務教育階段免費教育已經難以為繼。
現在,情況發生了重要變化。2025年秋季學期開始,免學前一年保育教育費政策覆蓋全國所有幼兒園大班兒童,惠及約1200萬人。
這背后是免費學前教育財政補助資金分擔方式的變化。中央與地方按照不同比例分擔,中央財政分擔50%、60%、80%。
近日,各省份免費學前教育實施辦法陸續出臺,細化了地方財政分擔比例,強調省級財政“拿大頭”。比如,在河北省,中央和省級分擔省財政直管縣90%的補助資金,分擔市本級、市管縣(市、區)80%的補助資金,市級再分擔市管縣(市、區)10%的補助資金。
中央和省級財政“拿大頭”,能夠保障免費學前教育在全國范圍內可持續地落地執行。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周洪宇認為,在我國學前三年教育基本普及的基礎上,在充分考量國家經濟實力的條件下,可以考慮探索實施學前一年義務教育。
但周洪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即便是擴大免費教育范圍,也不能急于求成,超越國家財政承受能力,避免陷入部分國家已經出現的“教育福利陷阱”之中。
從“有學上”向“上好學”轉變
多位教育專家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延長義務教育年限,是向下延伸到學前教育,還是向上延伸到高中階段教育,長期以來存在不同觀點。
均衡是義務教育的重要要求。2021年底,我國2895個縣級行政單位全部通過基本均衡發展認定,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
當前,越來越多的縣域在爭創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還有的縣域在實現學前教育普及普惠之后,已經提出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
《建議》指出,推動基礎教育擴優提質,統籌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擴大普通高中辦學資源,辦好特殊教育、專門教育。
其中,“統籌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是一個新提法新舉措,這有利于優質均衡標準的統一和協調,為今后探索延長義務教育年限做準備。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朱益明認為,伴隨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從“有學上”向“上好學”轉變,對優質教育有新期待。這對義務教育發展提出了新要求。
在有的地方,高中階段教育的均衡性也得到重視。近日召開的全國縣域普通高中振興現場推進會上透露,重慶云陽近10年累計投資超300億元用于改善辦學條件,改擴建6所普通高中,建成5所省級重點高中,85%以上的學生在優質高中就讀,到2029年可實現100%的學生能讀高中、能就近讀高中、能讀優質高中。
“《建議》的新部署,可以推動幼兒園、小學、中學等不同階段教育更好銜接,為青少年提供堅實、可靠和更佳的教育環境,夯實青少年成長成才的基礎。”朱益明說。
即便高中階段教育納入義務教育,也應堅持多樣特色發展。
“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已經很高,今后高中階段教育應該如何定位?我認為還是應該多樣化,而不是僅僅作為考大學的跳板,這樣才能降低高中過度的考試學業競爭。”儲朝暉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芬蘭將中等教育納入義務教育之后,基礎教育畢業生都有義務申請繼續學習,但是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職業規劃申請普通高中、職業教育與培訓、10年級(自愿補充的基礎教育)等。
芬蘭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基礎教育階段綜合學校九年級畢業生中,有52%繼續讀普通高中,41%繼續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
據報道,全國縣域普通高中振興現場推進會上透露,各地從政策監管、質量提升、生態營造等維度發力,持續推進綜合高中、特色高中建設,促進縣中多樣特色發展。比如,湖南省實施“多樣特色發展計劃”,創辦8所科學特色高中,打造17所創新人才培養基地校,確定24所綜合高中試點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