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電路產業再迎重磅政策利好。10月28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正式發布,其中對集成電路等關鍵領域提出重要發展建議。
作為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基礎支撐,集成電路產業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行業也隨之邁入加速發展的關鍵階段。在此背景下,產業鏈上市公司動作頻頻,各類布局持續落地,不僅為企業自身發展拓寬空間,更為整個行業注入了強勁活力。
多項政策支持產業發展
《建議》指出,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完善新型舉國體制,采取超常規措施,全鏈條推動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高端儀器、基礎軟件、先進材料、生物制造等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決定性突破。
近年來,我國已陸續出臺多項政策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例如,今年8月份,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指導意見》提出,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激勵作用,引導銀行為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醫療裝備、服務器、儀器儀表、基礎軟件、工業軟件、先進材料等制造業重點產業鏈技術和產品攻關提供中長期融資。
地方層面也積極跟進,紛紛出臺政策支持當地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今年5月份,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關于促進集成電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其中提到,支持圍繞集成電路核心器件、關鍵芯片、關鍵材料、核心設備、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等開展重大科技攻關。鼓勵企業牽頭承擔國家、省、市技術攻關任務,對獲批國家、省重大項目的,按要求給予配套資金支持。
中國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新質生產力工委秘書長高澤龍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多維度的政策支持體系不僅為產業發展指明了道路,還能引導資源高效配置,從而推動產業從‘單點突破’向‘全鏈提升’轉型,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助力。”
產業鏈公司加大投入
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集成電路行業發展趨勢與投資格局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至2024年,全球集成電路市場規模已從2.49萬億元升至3.61萬億元,復合年增長率達9.7%。該機構還預測,2025年全球集成電路市場規模將達到4.16萬億元。
面對這樣的發展機遇,產業鏈上下游的上市公司紛紛加大投入。近一個月以來,已有多家集成電路產業鏈上市公司披露經營動態,通過多元化路徑加速業務擴張。
10月20日,杭州士蘭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與廈門市人民政府、廈門市海滄區人民政府于10月18日簽署了《12英寸高端模擬集成電路芯片制造生產線項目戰略合作協議》。該項目規劃總投資達200億元,規劃產能為4.5萬片/月,計劃分兩期建設。
上游零部件配套公司也緊跟行業發展節奏。10月14日,寧波江豐電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對7月份發布的定增預案進行更新。最新預案顯示,該公司在考慮從募集資金總額中扣除2000萬元的財務性投資后,擬發行不超過19.48億元(含本數)募集資金用于“年產5100個集成電路設備用靜電吸盤產業化項目”“年產12300個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用超高純金屬濺射靶材產業化項目”“上海江豐電子研發及技術服務中心項目”“補充流動資金及償還借款”。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錢向勁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集成電路產業正處于關鍵發展期,產業鏈各環節上市公司主動布局、積極行動,既是應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必然選擇,也是推動產業向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這種全方位的動態調整,將進一步優化產業資源配置,為行業后續增長奠定堅實基礎。”
談及行業未來發展方向,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除了產能外,高端創新和產業生態構建也將成為集成電路產業未來的發展重點。其中,在高端芯片、關鍵零部件上的突破有助于提升我國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提高產業的自主可控能力。而完善的產業生態則能整合上下游資源,實現產業鏈協同創新和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