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券時報記者 江聃 郭博昊
“十五五”時期是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10月28日發布。《建議》擘畫了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明確七大發展目標,涵蓋高質量發展、科技自立自強等多個領域,延續了對經濟增長需保持合理區間的要求。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十五五”時期,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實際增速需在4.8%左右,名義增速至少5%。我國將依托制度、市場等優勢釋放增長潛力,應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國內人口結構變化等挑戰,培育新質生產力并挖掘產業新機遇。
關鍵的五年
《建議》把握“十五五”時期基本定位和階段性要求,明確了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七大目標。分別是: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國家安全屏障更加鞏固。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七大目標相互聯系、相互支撐,共同構成“十五五”時期高質量發展的系統目標體系。
在“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目標中,《建議》強調“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十五五”時期要“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要達到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要求“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保持適當速度。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陳建偉對記者表示,未來五年保持合理增速也是穩就業、改善民生、推動科技創新和綠色轉型的前提保障。
何為經濟增長的合理區間
參考以往做法,《建議》提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主要是定性要求,必要的定量要求和一些具體工作部署則留給制定規劃綱要時研究確定。
主持過多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原副主任楊偉民曾指出,“十五五”時期,中國經濟有條件實現略高于或者至少不低于“十四五”時期的經濟增速。
目前學界和市場機構對“十五五”時期我國年均經濟增速的預測主要集中在4.7%—5.0%之間。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展望研究團隊發布的《中國經濟發展的“十五五”規劃前瞻研究》認為,“十五五”時期,我國GDP年均增長速度將保持在4.75%。而據中國銀行研究院的測算,在基準情形下,“十五五”時期中國經濟潛在增速區間為4.5%—5.3%,在樂觀情形下可提高至5.1%—5.8%。
羅志恒團隊測算,2035年中等發達國家人均GDP門檻約為2.7萬美元,當前我國的人均GDP在1.3萬美元左右,要實現這一目標,“十五五”期間的名義GDP年均增速至少要達到5%。這一名義增速意味著,“十五五”時期在保持實際產出穩定增長的同時,需要著力解決需求不足和價格低迷,促進供需關系平衡、價格水平溫和回升。若2035年不包含價格變動的實際經濟總量較2020年翻一番,“十五五”實際GDP年均增速預計在4.8%左右。
中信建投證券政策研究首席分析師胡玉瑋對記者表示,決策層對于經濟增速的重視程度有所加強。“十五五”規劃仍存在設定具體定量增長目標的可能性。
充分釋放經濟增長潛力
在追求經濟社會發展適當增速的過程中,我國仍面臨諸多挑戰。陳建偉認為,“十五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確定、難預料的因素增多。但新變化體現在新質生產力經過培育將成為新的增長引擎。這要求真正做到經濟增長模式轉向創新驅動,推動數字經濟和綠色低碳產業加速發展。
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郭磊對記者表示,“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的發展目標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居民消費率”被賦予明確目標,未來促消費可能進行指標量化。
近期,中共中央舉行的新聞發布會釋放了產業發展新機遇的諸多積極信號。如將鞏固提升化工、機械、造船等行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等舉措,初步估計未來五年會新增10萬億元左右的市場空間;推動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近日公開表示,“十五五”時期,既要乘勢而上,又要迎難而上,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整產業體系優勢、豐富人才資源優勢,把各方面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實際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