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數智化時代下的金融風險防控與協同治理”平行論壇召開。與會專家認為,在數智化時代浪潮下,應推動監管機構與時俱進,在管理風險的同時,為金融創新留下豐富空間。數字化賦能金融機構的成效已逐步顯現,應采取技術筑基、合規護航、協同發力的路徑,應對數字化浪潮下的新型風險挑戰。
推動監管數智化
“數智化時代金融業面臨新挑戰。數字經濟改變的是金融服務方式,沒有改變金融本質規律,也沒有改變金融風險體系。”中國人民銀行條法司司長謝丹表示,數字技術帶來的風險與挑戰主要包括技術風險、合規風險、金融穩定風險。
謝丹表示,在數智化時代金融風險防控和協同治理方面,系統推進金融法治建設頗為重要,要完善金融法律體系,提升監管法治管理的意識,加強風險協同制度建設。
面對數智時代的新挑戰,檢察機關以法治之力服務保障金融的高質量發展。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葛曉燕介紹,檢察機關持續開展防范化解資本市場風險工作,今年1至9月,起訴證券犯罪100余件,330余人,起訴私募基金犯罪100余件,260余人。
“檢察機關將主動適應數字時代的新要求,堅持戰略統籌,持續發力,全面進步?!备饡匝啾硎荆瑱z察機關將更好地統籌發展和安全,有力保障合法金融的創新發展,守住金融安全的司法底線。更好地統籌國內和國際,堅持追逃追贓一體并進,刑事民事手段合力運用,深化國際刑事司法協作,最大限度地挽回人民群眾的經濟損失。同時,更好地統籌治罪與治理,持續推動金融違法犯罪的溯源治理,持續加強全社會的金融法治意識,實現抓早抓小,系統整治。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認為,推進金融監管與時俱進,下一步應推動監管數智化;建立可解釋的算法規則;改變理念,管理風險,同時也給金融創新留下豐富的空間。
應對挑戰出新招
數字化賦能金融機構的成效已逐步顯現。中國農業銀行總法律顧問、法律事務部總經理,中國銀行業協會法律工作委員會主任趙廷軍表示,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正推動銀行業加快從數字賦能的互聯網服務向智能驅動的新型服務模式演進,從部門級服務向全局智能驅動跨越,不僅深度融入客戶精準識別、貸款可視化調查、智能審批等核心業務,更在反欺詐等風險防控領域發揮關鍵作用。
摩根大通中國區聯席首席執行官、亞太區首席財務官何耀東介紹,摩根大通今年預計投入180億美元用于科技研發,目前已落地500多個AI應用場景,印證了持續技術投入對風控能力的賦能作用。
與會專家認為,數字化浪潮給金融行業帶來全方位深層次的結構性變革、提升服務效率之余,新型風險也在不斷積聚,呈現“來源多元、形態復雜、傳導迅速”的特征。
面對挑戰,與會嘉賓們提出技術筑基、合規護航、協同發力的破局路徑。技術是風控升級的核心支撐。趙廷軍表示,需夯實人工智能技術體系,強化數據采集質量與模型統籌管理,筑牢網絡安全底線,保障資金系統與客戶信息安全。
合規與法治體系建設是風險防控的“壓艙石”,趙廷軍建議適時修訂法律明確金融領域人工智能應用的基本規則、監管框架和法律責任,完善全鏈條金融監管機制,依法打擊涉人工智能的金融詐騙、妨害金融管理秩序等違法犯罪行為,針對新型民事糾紛出臺司法解釋或發布指導性案例,強化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法治保障;何耀東則表示,金融機構需將合規貫穿業務全流程,成立專門團隊審核科技活動合規性,并與監管部門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動態適配監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