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原木期貨盤中觸及跌停,截至收盤,跌幅為5.12%。期貨日報記者注意到,當前屬于原木需求旺季,期貨價格為何不漲反跌?

廣發期貨原木研究員曹劍蘭告訴記者,原木期貨大幅下跌,主要因為前期支撐市場的利多預期落空。此前,市場一直在交易“中國對美船舶征收特別港務費”推高原木進口成本的預期,推動原木期貨2601合約一度漲至840元/立方米。但上周末中美經貿磋商取得進展,雙方就海事物流、關稅暫停等議題達成基本共識,導致成本抬升預期破滅,疊加現貨需求疲軟,期貨價格快速回調。
中信建投期貨原木研究員陳家誼也告訴記者,隨著“金九銀十”傳統旺季進入尾聲,11月開始,家具和口料訂單大概率減少,集成材和無節材需求減少,現貨價格存在下調預期。此外,目前現貨價格的主要支撐來自無節材和集成材,但隨著南半球進入夏季,新西蘭原木藍變風險增加,無節材和集成材補庫需求下降,現貨價格承壓。
記者注意到,周一原木期貨價格大跌,但部分原木期權價格漲幅驚人。
“原木期貨價格受供需主導,而期權價格包含時間價值和波動率溢價。當期貨價格快速下跌時,虛值看跌期權的Delta值上升,疊加波動率擴張,導致權利金非線性上漲。”銀河期貨原木分析師朱四祥說。
曹劍蘭告訴記者,期權價格受波動率影響,期貨價格大跌本身推高了市場對后續波動的擔憂,導致看跌期權的時間價值飆升。這種分化恰恰說明市場并非“高度一致”看跌,而是存在強烈的風險對沖需求。
當前原木市場的供需情況如何?陳家誼認為,短期供應壓力較大,需求也偏弱。供應方面,數據顯示,從10月開始,到港量維持年內正常偏高的水平,尤其是10月中旬至月底,單周到港量維持在12條船及以上水平。截至10月26日當周,到港量預計為13條船,主要在嵐山;截至11月2日當周,到港量預計為14條船,主要在嵐山和太倉,單周到港量接近50萬立方米。需求方面,截至10月24日當周,嵐山和長三角地區日均出貨總量為4.69萬立方米,而去年同期為6.1萬立方米,同比下降23.11%,現貨價格或出現季節性回調。
“當前原木現貨市場整體需求疲軟,基本面支撐不足。”曹劍蘭說,盡管9月和10月是木材加工和家具生產的傳統旺季,但今年旺季需求表現一般,日均出庫量穩定在6萬立方米左右,未出現大幅增長。截至10月24日,原木日均出庫量為6.44萬立方米,較上周增加0.12萬立方米。前期,消費補貼政策對家具市場需求形成階段性支撐。然而,隨著政策退坡、終端需求下降,原木現貨價格也承壓運行。上周,山東無節材價格下跌。供應方面,四季度原木進口量呈季節性增長趨勢,后續到港量或持續上升。在需求疲軟、旺季結束的背景下,原木庫存壓力凸顯。
四季度市場的交易邏輯是什么?曹劍蘭認為,今年“金九銀十”旺季不旺,目前原木期貨2601合約價格處于相對低位,市場普遍擔憂其可能延續2509及2511合約貼水交割的格局。市場看空情緒升溫主要源于對后續基本面轉弱的預期:一方面,四季度進口到港量季節性增加,供應壓力逐步顯現;另一方面,政策退坡、家具需求走弱,疊加房地產行業持續低迷,導致終端需求不足,港口累庫預期增加。在供需雙弱的情況下,原木期貨價格大概率偏弱震蕩。后市需重點關注進口成本以及現貨價格變動。
在朱四祥看來,四季度可以分為兩段,10月是旺季,11月之后是淡季。建筑需求方面,低溫導致北方工地逐步停工,材料消費環比下滑,“淡季更淡”的局面難以扭轉。市場交易邏輯仍圍繞“高庫存+弱現實”展開,若進口量不大幅下降,市場價格或擊穿現貨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