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券時報記者 劉敬元
作為保險資管“頭雁”,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簡稱“國壽資產”)近年在支持科技創新領域落地多項實踐,特別是通過S基金份額(Secondary Fund,私募股權投資二級市場基金)等方式創新投資,受到廣泛關注。
證券時報記者近日從國壽資產了解到,面對保險資金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投資難題,該公司以每年一個小臺階的方式逐步進階,通過長期耐心資本接力,投資“卡脖子”、硬科技、創業投資等核心科技領域,實現多重積極效果。
政策產業共振促進險資運用
在國壽資產看來,科技創新領域呈現政策產業共振,是保險資金運用的重點方向。做好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是該公司的必答題。
2023年9月,“新質生產力”概念提出,后被正式寫入中央文件,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將發展新質生產力列為首要任務。2024年6月國辦發布的“創投十七條”、2024年9月保險業新版“國十條”都作出要求,引導發揮保險資金長期投資優勢,培育真正的耐心資本,引導保險資金為科技創新、創業投資等產業發展提供支持,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
今年3月,《銀行業保險業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提到,鼓勵保險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通過多元化投資工具加大對創業投資等投資機構的支持力度。
據國壽資產介紹,中國人壽集團強化落實舉措,明確要求“加快構建國壽特色科技金融服務生態,積極促進金融、科技和產業的良性循環和有效互動”。作為中國人壽集團的重要專業投資平臺,國壽資產要充分發揮龍頭帶動和示范引領作用。
探索S份額等創新投資方式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保險資管機構普遍面臨一個難題——保險資金審慎運用原則與科技創新固有高風險特點之間存在客觀結構性矛盾,如何破解?
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到,國壽資產在支持新質生產力和科技創新、創業投資方面,探索形成了S份額等創新投資策略。
一個背景是,當前我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與創業投資基金的總規模已達14萬億元,對新質生產力建設中最具活力單元的“創業企業”提供了不同階段的資金支持。不過,近幾年在國內外新環境的挑戰下,股權投資的募資與退出問題相疊加,造成了股權市場的“堰塞湖”,最終發揮的效能大打折扣。
為此,國壽資產通過S份額對股權投資市場進行的長期耐心資本接力,實現了多重積極效果:
一是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堰塞湖”問題,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提供增量差異化資金,助力科技創新企業專注技術創新,構建產業平穩發展的金融環境。
二是通過接力時間點的選擇,實現了圍繞基金投資項目的價值分析,平衡了保險資金的審慎運用原則與科技創新發展的風險性,同時也為保險資金的長期配置尋找到了新的增長極。
三是構建了新型政企合作、區域發展思路,在關鍵領域實行的分階段接力模式,實現了政府引導扶持產業“從0到1”、市場化資金接力“從1到100”的投資良性互動。
科技金融實踐逐步進階
從實踐來看,過去三年中,國壽資產以每年一個小臺階的方式,逐步實現了對科技金融從探索到策略的逐步完善。
首先,是耐心資本發力,破冰“卡脖子”技術。
2022年,國壽資產發起設立的“中國人壽-電子混改1號股權投資計劃”順利完成募集發行,促成19.9億元增資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核心主業平臺中國電子有限公司。此次募集資金主要用于PKS體系(基于飛騰處理器和麒麟操作系統的安全體系)建設、發展集成電路先進制程以及補充流動資金等,助力標的公司全力攻堅網信領域重大工程,加速實現對“卡脖子”技術的突破。該項投資助力了我國信創產業發展,也成為國壽資產在科技創新領域進行股權直投的初次探索。
其次,是布局核心科創領域,接力產業持續發展。
2023年11月,國壽資產發起設立“中國人壽-滬發1號股權投資計劃”,投資規模約118億元,以S份額投資方式受讓上海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權。基金底層資產均為我國集成電路半導體領域重點企業,該筆投資相當于一次性投資了2016年以來集成電路優質企業一攬子資產組合,較好解決了科技創新領域投資中的早期風險問題與后期估值過熱問題。
國壽資產表示,此次投資通過主動融入“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找到了保險資金審慎運用與科技創新、區域發展之間的同頻共振點,實現金融創新賦能科技企業高質量發展。
最后,是聚焦首都建設,發力創業投資。
目前,高層及相關部委多項政策均加大對創投領域的引導支持力度,不過創業投資領域具有高風險、小規模等特點,保險資金過往參與較少。不過,在創業投資領域,國壽資產已實現突破。
2024年12月,國壽資產發起規模50億元的“中國人壽-北京科創股權投資計劃”,以S份額投資方式參與創投母基金北京市科技創新基金。該基金是全國首個聚焦硬科技領域投資的政府投資母基金,運行七年來,在引導社會資本開展投早、投小、投長期等方面發揮了較好的引領作用,支持了一批專注硬科技投資的子基金,孵化、落地了一批優質科技企業。
這是在S投資策略基礎上的再進階。國壽資產表示,通過以“類指數投資”布局“四投”領域的創新舉措,實現破題和強化創業投資支持的實踐突破,在保險資金與創業投資之間“架橋鋪路”,探索出了保險資金進一步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可行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