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正邁入存量競爭與深度轉型的關鍵階段。近期,光大銀行、工商銀行等多家機構密集對信用卡分期業務規則進行調整,從特定分期功能下線到分期期數縮減,一系列調整動作引發市場關注。
10月22日,光大銀行發布公告明確,將于2025年12月9日(含)起正式下線“自選分期”業務。屆時,該行將對該日期前已申請開通“自選分期”功能的信用卡統一關閉該功能,新入賬交易不再進行自動分期處理。公告同時明確,未結清的分期交易不受此次調整影響。工商銀行于10月21日發布業務調整提示,將對信用卡賬單分期、消費轉分期業務的期數進行優化,停辦36期(不含)以上的長期分期業務,此次調整將于2025年12月5日正式生效。多家銀行的密集動作勾勒出行業調整的清晰脈絡。
事實上,多重因素迫使銀行調整分期業務規則。一是落實監管要求,筑牢合規底線。近年來監管部門持續強化信用卡業務監管,從清理“睡眠卡”、強制標示實際年化利率,到嚴防過度授信、阻斷資金違規流入股市樓市等禁止性領域,一系列舉措推動銀行回歸合規經營軌道。二是優化信貸結構,嚴控金融風險。在經濟波動周期,部分客戶還款能力出現下滑,信用卡不良率呈上升趨勢,銀行通過調整分期費率、期限及準入門檻,可精準管控風險,降低整體不良貸款率。三是提升盈利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信用卡“跑馬圈地”式的粗放增長已難以為繼,銀行需通過精細化核算資金、運營及風險成本,調整定價策略,確保分期業務貢獻穩定健康的利潤,擺脫對規模的片面追求。四是重塑客戶關系,實現“流量”變“留量”。調整旨在打破過去單純依賴分期手續費的盈利模式,轉向以優質多元服務增強客戶黏性與忠誠度,挖掘長期價值。
此次規則調整,對銀行及客戶均將產生深遠影響。
對銀行而言,短期將面臨明顯挑戰。分期業務規模增速可能放緩,手續費收入也會受到直接沖擊。但從長期看,調整帶來的積極效應更為顯著。一方面,通過優化準入標準,客戶結構將更趨優質,資產質量得以夯實,為業務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將倒逼銀行加速信用卡業務轉型,擺脫對分期手續費的路徑依賴,向數字化、精細化的客戶運營模式升級。
對客戶來說,部分信用資質欠佳的客戶可能面臨分期資格收緊或額度下調,過去常見的“優惠費率”也可能減少,實際分期成本或有上升。但利好同樣清晰可見,監管與行業自律下,分期成本、還款條款將更加透明,“套路”收費等亂象得到遏制;營銷與催收行為更趨規范,客戶體驗顯著改善。
隨著信用卡業務從“規模擴張”轉向“精耕細作”,其定位正逐步從單一的“支付工具”和“信貸產品”,向綜合化的“金融服務平臺”轉型。在此背景下,建議銀行以創新為引擎,在合規框架內深耕客戶需求,助力消費市場升級。可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推動場景化與生態化深度融合。信用卡業務需跳出“支付+分期”的傳統框架,深度嵌入多元化消費場景。無論是新能源汽車購置、家電以舊換新等大宗消費,還是假日旅行、健康醫美等品質消費,都應提供“支付+分期+權益”的一站式解決方案,讓金融服務與消費場景無縫銜接。
強化智能化與個性化服務能力。以金融科技為支撐,升級數字化服務體驗。借助大數據與AI技術分析客戶消費習慣與信貸需求,精準匹配分期額度與期數;實施差異化風險定價,讓信用優質的客戶享受更優惠的費率與更靈活的期數,真正實現“優質優價”。
加速產品與模式創新迭代。加強與地方政府、線下商戶的聯動,推出“先享后付”“隨心還”等靈活度更高的分期產品,賦予客戶更多還款自主權。通過產品創新平衡客戶體驗與盈利需求,提升客戶黏性與中間業務收入。
強化客戶教育。在提供信貸服務的同時,依托手機銀行、短信等渠道,常態化開展金融知識普及與理性借貸提醒,引導客戶樹立理性消費觀念,避免過度負債。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