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三季度汽車出口數據的出臺,中國在全球電動車市場的流向進一步明晰。
根據乘聯分會的數據,今年1~9月,中國汽車實現出口571萬輛,同比增長21%。其中,9月數據尤其亮眼,當月實現出口76.3萬輛,同比增26%。
新能源汽車方面,整個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出口量232萬輛,同比增長52%,去年同期的同比增速為22%。其中,9月新能源汽車出口30萬輛,同比增長66%。
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今年汽車出口增長主要動力仍是中國產品競爭力的提升。
市場格局演變:從依賴俄羅斯到多元發展
今年在中國汽車出口量增長的背后,相關格局也已經悄然發生了演變,從去年依賴俄羅斯市場,逐步轉到中南美、歐洲表現相對較強的特征。

2022~2024年期間,俄羅斯市場曾是中國汽車出口的核心增量來源,但2025年這一格局發生改變。墨西哥、阿聯酋等新興市場的崛起,取代了俄羅斯的地位。2025年1-9月,墨西哥以410,739輛的成績成為中國汽車出口第一大目的國,阿聯酋以367,796輛位居第二,俄羅斯以357,708輛排到了第三。
俄羅斯市場出口量暴跌的同時,新興市場以迅猛的增速異軍突起。今年前9個月,阿聯酋同比增量為137,138輛,同比增59%,澳大利亞為90,077輛,同比增68%;菲律賓為73,694輛,同比增60%;英國為73,614輛,同比增49%;阿爾及利亞為73543輛,同比增275%;而俄羅斯則同比減少了491880輛,同比暴跌58%。
從歷年的銷量來看,2017~ 2022年的汽車出口量逐步回升主要是歐洲市場的貢獻,2022~2024年后,俄羅斯市場增量巨大,成為中國汽車出口的核心增量。
區域流向:歐洲、中東與東南亞成主力市場
從出口流向來看,中國電動汽車正在全球多點開花,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場格局。

歐洲市場是中國電動汽車出口的核心區域,其中,比利時人和英國人最喜歡買中國電車。
2025年1~9月,比利時以223,532輛的業績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第一大目的國,英國以153,265輛緊隨其后。9月單月,比利時(20,869輛)和英國(19,521輛)分別位列第一和第三,德國也以10,534輛躋身前十。
中東市場異軍突起,成為增長最快的區域之一,阿聯酋市場表現可圈可點。
阿聯酋在今年前三季度累計進口中國新能源汽車92,784輛,同比增長70%。其中,9月進口量就達到了20,859輛,位列第二,單月增量13,996輛更是位居各市場之首,增速204%。
東南亞市場同樣表現強勁。
菲律賓前三季度累計進口153,386輛中國新能源汽車,位居第二;泰國、印度尼西亞分別進口97,319輛和76,843輛。9月單月,菲律賓(16,012輛)和印度尼西亞(15,596輛)均進入前五。
此外,澳大利亞、巴西等市場也表現穩定,成為南半球中國電動車的重要進口國。
崔東樹提醒稱,目前純電動汽車出口,歐盟仍是絕對主力市場,東南亞市場和中東等市場的需求相對波動較大。尤其是隨著海外市場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放緩,加之中國純電動過于追求高端,大型化特征明顯,小型電動車缺乏好產品,純電動汽車的出口壓力較大。
但同時,插混和混動車型替代純電動汽車成為出口新增長點,體現了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的多元化適應能力。
2025年1~9月,中國插電混動車型出口達69萬輛,同比暴增208%。崔東樹認為,這是中國車企持續挖掘澳大利亞、歐盟等市場的結果。
從9月單月看,插混車型出口量為9.6萬輛,增速高達292%。這一增長主要得益于歐盟地區對插混車型需求的增長,中東的土耳其等市場插混出口也成為新增長亮點。
價格趨勢:出口均價有所回落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出口規模擴張的同時,中國汽車出口均價呈現回落趨勢。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汽車出口均價為1.7萬美元,低于2023年的1.9萬美元和2024年的1.8萬美元。
業內分析認為,這一變化與特斯拉在中國出口占比下降有關,同時也反映了中國汽車品牌在中低端市場的影響力擴大。
隨著全球能源轉型加速,中國電動汽車憑借產業鏈優勢和技術積累,正在全球市場開辟越來越大的發展空間。不過,歐盟加征關稅等貿易壁壘,以及不同市場需求波動,仍是中國電動車出海需要應對的挑戰。近日,在2025奇瑞全球創新大會上,奇瑞汽車(9973.HK)董事長尹同躍也談到了出海的挑戰,他說,有的品牌“水土不服”,有的品牌在安全質量上栽了跟頭,有的因本地化配套不足引發政府和用戶的抱怨,損害了中國品牌的整體形象。
尹同躍認為,全球化不能只追求規模和速度,關鍵要可持續,要以用戶可承受的價格、可信賴的質量、可持續的發展,來建立中國汽車“安全、可靠、高端”的新形象。
崔東樹表示,近期中國汽車出口呈現超高速增長態勢,未來只要國際市場環境穩定,中國汽車出口發展仍具有巨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