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界面新聞獨家獲悉,安克創新內部預計,2025年儲能業務(“中大充”)全年營收將沖刺60億元,同比增長近一倍。
“如果今年中大充收入突破60億元,安克充電與儲能事業部負責人熊康曾在內部提到,會自掏腰包,請管理團隊去冰島看極光。”一名安克創新前員工對界面新聞記者說。
“中大充”,是安克創新對儲能業務的統稱,涵蓋便攜儲能、陽臺光儲和固定家儲三條產品線。成立于2011年的安克創新,以充電寶和充電配件起家。如今,這家從“充電寶”走出的公司,正以儲能為第二增長曲線。
財報顯示,安克創新2024年全年營收247.1億元,其中儲能收入突破30億元,同比大增184%。如果今年能完成60億收入目標,意味著安克儲能將持續翻倍增長。
同時,若是這一目標達成,安克儲能業務的規模將逼近同在深圳的消費儲能的競爭對手——正浩創新,后者2024年收入近80億元。
后來者的反超
在消費級儲能領域,正浩創新長期領跑,而安克一度被視為“追趕者”。但2024年,隨著陽臺光儲產品爆發,這一格局被改寫了。
反轉并非偶然。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熊康自2022年加入后,主導完成安克儲能業務拆分與改革,在2022年和2023年將安克的便攜儲能業務帶到北美、日本、德國等主流市場前五。然而,在便攜式儲能領域,安克與正浩創新仍存在差距。
以亞馬遜渠道為例,界面新聞從安克前員工獲取的數據顯示,2024年1—9月,正浩、安克、華寶新能在亞馬遜全球市場上的銷售份額分別為29.6%、9%和19.2%。其中華寶新能與正浩憑借較早的市場切入和技術積累,占據了更大的市場份額。
轉折出現在2024年。安克憑借陽臺光儲產品首次在這一細分市場超越正浩,并在年報中稱“已實現陽臺儲能銷售額全球領先”。
早在2015年,安克便開始試水便攜式儲能產品線。界面新聞獲悉,當時,陽萌幾乎事事親自過問,但儲能業務在公司內部的優先級并不高。據安克前員工回憶,陽萌當年開會常從早到晚,儲能通常排在最后,往往已無精力深入討論。因此,公司在早期階段并未投入太多資源,而是由團隊自行探索。
真正讓安克“覺醒”的是,正浩把賽道做熱。2022年俄烏沖突引發歐洲能源危機,電價飆升,儲能產品一度被搶購,正浩借勢銷量暴漲,也帶熱了消費級儲能賽道。陽萌這才意識到這一品類的潛力。于是他迅速加碼,調配資金與資源,并引入熊康接手儲能業務的全面推進。
“人家把賽道做起來,他再進去搶。”一位前員工評價說,這種后發式的進入,也讓安克的領先多少帶著“勝之不武”的意味。
據界面新聞向多位業內人士了解,目前消費級儲能市場呈“三分天下”格局:便攜式儲能仍由正浩創新主導,陽臺光儲則由安克領跑,固定家儲由特斯拉、華為等廠商占據頭部。
押注“陽臺光伏”
安克的轉折點在于,它不再和正浩在儲能賽道拼便攜儲能產品,而是押中了“陽臺光儲”這條新路。
2023年的時候,歐洲能源轉型帶來高成本和供給不穩定,普通家庭面臨高額電費。傳統戶用光伏儲能方案又因安裝復雜、價格高、周期長,被認為“慢、貴、難”,難以普及。而以德國為首的歐盟國家相繼開放“陽臺光伏”政策,為可持續能源惠及普通家庭提供了新的可能。
安克迅速抓住機遇。2023年6月推出儲能品牌 Anker SOLIX,以陽臺光伏儲能系統為切入點。首款產品 Solarbank 將太陽能板與儲能系統整合,用戶可自行安裝,即插即用,降低了安裝門檻和成本。它能將白天的發電量儲存、夜間供家電使用,提升光伏自用率。
安克前員工指出,這一產品從技術上看并無顯著創新,但安克敏銳地卡住了“生態位”,借勢打開了新的增長通道。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安克在家庭儲能領域的表現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戶儲價格高昂,一套系統往往上萬美元,還需額外支付安裝費用,消費者接受度較低。
彼時,正浩也在關注這一方向。同年5月,它推出便攜式陽臺光伏系統PowerStream。不過,該產品無法并網。業內人士分析,對比來看,當時正浩推出模塊化產品(搭載微型逆變器),而安克則是推出了整套一體化陽臺光儲系統。
“陽臺光儲是個全新的增量市場,并非從正浩或華寶新能那里搶來的。”安克前員工評價,“并不能說安克反超正浩,只能說在陽臺光儲上形成領先。因為最初只有安克在做,后來正浩嘗試切入但沒有成功。”
安克的判斷不僅來自政策窗口,也源于對用戶場景的重新理解。據界面新聞了解,彼時,海外掀起戶外用電熱潮,但儲能產品的使用頻率極低,多數消費者買回后,只在露營時偶爾使用,其余時間“吃灰”。安克團隊提出能否讓儲能設備“更日常”一些,即能為家庭供電,也能將多余的電量賣給電網。
2024年,安克推出Solarbank 2 Pro,將MPPT輸入功率提升至2400W,實現產品迭代;2025年再度發布 Solarbank 3 Pro,連續三代更新,形成了節奏壁壘。
正浩陽臺光伏“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安克在陽臺光伏賽道的迅速崛起,讓正浩坐不住了。
同時,有正浩員工向界面新聞透露,安克不僅在陽臺光儲產品上領先,在便攜儲能多個容量段的產品已經超過了正浩,勢頭非常好。
“所以正浩才急。一急就很容易自亂陣腳,現在內部一團混亂。連CTO都在不久前離職了。其他各層級離職的主管和骨干多到數不過來,幾乎都是產品研發、營銷的核心崗位。”該員工表示。
據界面新聞了解,正浩在看到安克陽臺光儲產品熱銷后,今年年初曾回購多套安克產品拆解,要求團隊3個月內做出“功能完全一致”的產品。研發過程中,方案還被推翻過一兩次,被要求不能完全照搬,要做出一些差異化。但從最終推出的產品來看,正浩并未實現實質性差異。
而之所以把節奏壓到3個月,關鍵在于儲能產品的“季節窗口”,要在夏季光照旺季上量,發布會通常放在春季;七八月媒體投放要鋪開,空運成本又高到不可行,只能海運,周期1—2個月、且不能出錯。于是研發生產倒排后,留給研發的凈周期不到3個月。
今年年初,正浩的研發人員幾乎三個月“連軸轉”,上午10點上班,常工作到凌晨一兩點,每兩周休一天,內部自嘲“生產隊的驢都不敢這么用”。三個月后產品趕出,但市場反響不佳,當其上市時,安克新一代產品也已發布。
時間線上,2025年4月8日安克在歐洲發布 Solarbank 3 Pro,4月15日正浩推出Eco Flow STREAM Series。從代際對應看,正浩拆解的是 Solarbank 2 Pro。兩家產品在架構組成(光伏組件+儲能箱+微逆)、功能聯動(電池直連光伏與微逆、可并聯擴展)、通信(Wi-Fi/藍牙、App監控)等層面相當接近,儲能容量也處于同一量級(約1–3kWh+)。
今年上半年,正浩內部一度急著推進陽臺光伏儲能產品的研發,提出要把它打造成公司的“第二增長曲線”。但如今,這個項目幾乎無人再提。今年8月正浩內部論壇曾出現一篇帖子,用一句“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對該產品進行評價。據正浩員工透露,內部討論帖隨后被刪除。
從結果來看,即便正浩對產品進行了模仿并推出新品,陽臺光伏這一塊依然未能撼動安克的領先地位。
據了解,正浩今年的主要增長仍來自其他方向。一方面,公司從安克及行業內挖來不少人才,去做“小充”充電寶等業務;另一方面,便攜式儲能業務依舊保持增長。相比之下,陽臺光伏銷量乏力,難與安克相提并論。
雖然在業內看來,從總體技術積累上看,正浩在儲能產品上仍略勝一籌。“儲能對資金、技術、認證要求都遠高于小充電器。”上述前員工說,這個賽道品牌數量遠少于“小充電”。除BMS外,還牽涉電路設計、芯片選型、逆變器強弱電轉換等復雜環節。
但消費級儲能的“技術壁壘”正在消解。國內某頭部儲能企業的工作人員告訴界面新聞記者,現在很多儲能企業掌握了一些自研技術,但行業內技術差異并不大。比如A公司推出一款產品,B公司購買后就能基于此逆向推導。即便推出也頂多領先半年,對手會迅速采購產品拆解技術路線,甚至連供應商都能在第一時間找到。
“安克出的產品,正浩可以抄;正浩出的產品,安克也能抄。”一位行業人士評價道。
“消費電子有個規律:開創并引領一個品類者,才最可能成為強勢品牌。”上述人士說,“安克最早把陽臺光儲做出來,疊加其全球充電品牌心智,產品節奏又快——二代、三代連續上,參數和體驗都占優。參數相近時,消費者最后會投票給品牌心智。這就像安卓在紙面參數上不輸蘋果,但銷量長期難以超越。”
亦有業內人士補充,壟斷有很多種,不只是技術壟斷,市場渠道和品牌心智也是一個壟斷。
另外,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目前陽臺光伏雖以德國為先,但歐洲更廣泛的普及才剛開始,潛力遠未釋放。安克儲能產品“0到1”階段已跑通,接下來“1到10”階段需要熊康把模式穩定并鋪開市場。
安克的轉型仍在半程
陽臺光伏儲能讓安克跑出了“第二增長曲線”,但它的轉型仍未完成。安克正在試圖擺脫跨境電商的短期邏輯,向長期主義的產品型公司靠近。
2020年,安克提出“淺海戰略”。公司將市場劃分為“深海”和“淺海”:前者是電腦、汽車等千億美元級超級品類,后者是無人機、掃地機器人等中小品類。相應地,企業被分為三類,專注深海的“藍鯨型”、深耕淺海的“大白鯊型”,以及整合多品類的“虎鯨群型”。安克的目標,是成為第三類公司。
所謂“淺海戰略”,即在多個百億級細分市場中,通過品類創新和渠道優勢實現增長。儲能業務正是這一戰略的產物。
外界曾質疑安克“短期主義”,項目不賺錢就砍。安克創始人陽萌對此并不回避。他在今年9月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2022年之前的確有過一波膨脹,之后緊急踩剎車,“如果那時批評我兩年不賺錢就砍業務,我認這個批評。但2022年之后,我們對選定的賽道都給予了極大的耐心和持續的投入,再也沒有砍過賽道。”
打印機項目是這一轉變的例子。陽萌提到,公司在這條線上五年投入五六億元、幾乎無收入,直到今年才準備交付。同時,儲能團隊自2022年起擴張至數百人,連續三年虧損累計超六億元。但到2025年,這個業務已經實現盈利,市場規模也追到對手的一倍以內。
據安克前員工回憶,2022年他加入安克時,覺得公司“70%—80%像跨境電商,20%像產品公司”;到2025年離開時,“已有50%變成產品公司”,這個比例或許估高,但比2022年確實進步。
這一變化最直觀的體現是渠道結構。近幾年,安克持續削弱對亞馬遜的依賴,2025年上半年這一比例已降至50%以下。
然而,亞馬遜仍是安克商業體系的支點,安克還未能真正脫離亞馬遜。業內人士向界面新聞提到,判斷一家企業是否是跨境電商公司,有一個簡單的標準,如果有一天它不能再通過亞馬遜等平臺賣貨,它還能不能活下去、還能不能活得好,按這個標準來看,深圳這邊恐怕會死一批公司。大多數企業都難以脫離平臺獨立生存。失去亞馬遜渠道,安克雖然不會“死”,但至少也會“斷一條腿”。
在他看來,“安克就是一家純賺錢的二流公司。”目前,安克的轉型仍未完全成功,上述陽萌提到的打印機項目便是一個縮影。
今年,安克以eufyMake品牌重啟3D打印業務,推出首款消費級3D紋理UV打印機E1。E1上線12小時眾籌破千萬美元,最終以4676萬美元、17822名支持者的成績刷新Kickstarter全品類最高紀錄。
然而,亮眼的眾籌成績并未掩蓋其技術短板。9月19日,eufyMake 團隊宣布原定于9月第三周發貨的消費級3D紋理 UV打印機E1將延期至2025年12月至2026年1月發貨。據了解,首批設備雖已抵達美國倉庫,但在發貨前的質量檢查中,團隊發現計量艙(JetClean 自清潔系統的關鍵組件)存在問題。
10月17日,團隊再度更新稱,大規模生產已準備就緒,首批800臺E1將于本月發貨,所有改進均已通過內部測試。
“眾籌好,只能說明人群定位和營銷做得很成功。”一位業內人士說,產品功能實現、交付能力、產品質量、產品使用壽命、安全性,這些才是技術的硬功夫。
但從跨境電商到產品公司,安克這條路還在半程。